宁 阳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民营企业对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进出口增速高于整体水平;民营企业出口高技术产品增长15.3%,占我国同类商品出口总值的比重达54.2%。这一成绩彰显了我国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断迈向高质量的强劲势头。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是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
  近年来,我国在营商环境建设方面成效显著。我国经营主体发展总体上实现了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1月底,我国实有登记注册经营主体数量1.89亿户。在立法层面,民法典的颁布实施,为各类经营主体的民商事权利提供了全面平等的保护;《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将各地有效做法上升为法规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出台,进一步从立法层面明确了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为其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地方层面也涌现出诸多创新实践。例如,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开展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1+2+3”专项行动,聚焦“1个办法深化、2个专项整治、3个专项活动”多维发力,2024年审理侵犯经营主体人身财产安全等犯罪案件150件,涉案225人,追赃挽损15.35亿元,切实维护了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宁夏司法厅通过法律援助、公证等途径化解涉企纠纷6000余件,涉案金额3.07亿元,为企业纾困解难。
  一系列关键政策法规的出台,也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填补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立法空白,2024年全国共修改调整政策措施7312件,查办不正当竞争案件1.4万余件,有力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建立拖欠企业账款领域信用监管机制,强化失信惩戒,解决民营企业账款拖欠问题,企业资金流转更加顺畅。《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为民营经济参与产业发展提供坚实后盾,促使民营企业积极创新、扩大投资。
  面向未来,优化营商环境仍需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意识,聚焦透明、稳定、可预期,持续打造更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
  增强政策协同,健全市场准入机制。相关部门应提升政策系统性和协调性,防止“合成谬误”。不断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增强刚性约束,常态化清理隐性壁垒,破除地方保护与市场分割,促进生产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对于新兴产业,应及时提供适配的制度供给,制定符合其发展特点的监管规则,做到鼓励创新与防范风险并重。同时,建立健全产业政策动态评估与调整机制,确保政策精准有效。
  加强法务建设,提升风险防控能力。企业自身要增强依法经营意识,完善内部法务体系,提高合规管理水平和风险应对能力。相关部门也应加大法律服务供给,例如组织律师开展“法治体检”,帮助企业识别和预防法律风险。完善涉企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推广在线调解、仲裁等非诉讼方式,降低企业维权成本,提高纠纷解决效率。
  强化消费维权,优化市场发展环境。持续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惩处力度,提高违法成本。畅通投诉举报渠道,优化处理机制,及时有效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是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只有消费者敢于消费、放心消费,市场活力充分激发,民营企业才能获得稳定增长的动力。
            
          
           
          
        
为民营经济发展筑牢法治后盾
我国民营企业对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进出口增速高于整体水平;民营企业出口高技术产品增长15.3%,占我国同类商品出口总值的比重达54.2%。
宁 阳
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民营企业对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进出口增速高于整体水平;民营企业出口高技术产品增长15.3%,占我国同类商品出口总值的比重达54.2%。这一成绩彰显了我国民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断迈向高质量的强劲势头。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是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
近年来,我国在营商环境建设方面成效显著。我国经营主体发展总体上实现了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1月底,我国实有登记注册经营主体数量1.89亿户。在立法层面,民法典的颁布实施,为各类经营主体的民商事权利提供了全面平等的保护;《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将各地有效做法上升为法规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的出台,进一步从立法层面明确了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为其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地方层面也涌现出诸多创新实践。例如,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开展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1+2+3”专项行动,聚焦“1个办法深化、2个专项整治、3个专项活动”多维发力,2024年审理侵犯经营主体人身财产安全等犯罪案件150件,涉案225人,追赃挽损15.35亿元,切实维护了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宁夏司法厅通过法律援助、公证等途径化解涉企纠纷6000余件,涉案金额3.07亿元,为企业纾困解难。
一系列关键政策法规的出台,也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填补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立法空白,2024年全国共修改调整政策措施7312件,查办不正当竞争案件1.4万余件,有力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建立拖欠企业账款领域信用监管机制,强化失信惩戒,解决民营企业账款拖欠问题,企业资金流转更加顺畅。《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为民营经济参与产业发展提供坚实后盾,促使民营企业积极创新、扩大投资。
面向未来,优化营商环境仍需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意识,聚焦透明、稳定、可预期,持续打造更加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
增强政策协同,健全市场准入机制。相关部门应提升政策系统性和协调性,防止“合成谬误”。不断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增强刚性约束,常态化清理隐性壁垒,破除地方保护与市场分割,促进生产要素有序自由流动。对于新兴产业,应及时提供适配的制度供给,制定符合其发展特点的监管规则,做到鼓励创新与防范风险并重。同时,建立健全产业政策动态评估与调整机制,确保政策精准有效。
加强法务建设,提升风险防控能力。企业自身要增强依法经营意识,完善内部法务体系,提高合规管理水平和风险应对能力。相关部门也应加大法律服务供给,例如组织律师开展“法治体检”,帮助企业识别和预防法律风险。完善涉企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推广在线调解、仲裁等非诉讼方式,降低企业维权成本,提高纠纷解决效率。
强化消费维权,优化市场发展环境。持续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惩处力度,提高违法成本。畅通投诉举报渠道,优化处理机制,及时有效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是市场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只有消费者敢于消费、放心消费,市场活力充分激发,民营企业才能获得稳定增长的动力。
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