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商网
搜索
首页 > 科技 >正文

汇集世界智慧,推动人工智能向善而行

光明日报   |  孙铁牛
2025-07-19 10:56:28

近日,由国际电信联盟(以下简称“国际电联”)主办的2025年“人工智能向善”全球峰会在瑞士日内瓦落下帷幕。

在2025年“人工智能向善”全球峰会期间,中国科技企业亿航智能携载人级自动驾驶飞行器参展。图为观众走进驾驶室进行体验。  孙铁牛摄/光明图片

  【记者连线】

  近日,由国际电信联盟(以下简称“国际电联”)主办的2025年“人工智能向善”全球峰会在瑞士日内瓦落下帷幕。本届峰会共吸引了来自169个国家的1万多名与会者。在为期4天的会议中,各国政府官员、研究人员、产业界人士等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前景、前沿应用、治理方向和标准制定等话题。

全球步入人工智能时代

  国际电联秘书长多琳·博格丹-马丁在开幕致辞中表示,预计到2033年,人工智能的市场规模将达到4.8万亿美元。她认为,当前全球面临的最大风险并不是人工智能可能消灭人类,而是人工智能迅速地、无处不在地渗透日常生活,而人们对这一趋势缺乏足够的了解。

  瑞士联邦委员帕姆兰认为,人工智能是当前时代的核心技术之一,它已经对社会、经济乃至全球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人工智能不断融入社会的方方面面,从科学、医学、教育、交通到公共政策,它正在加速科研、分析危机、重塑经济。

  “应用”成为今年人工智能的关键词。在本届“人工智能向善”全球峰会的展示区,能看到许多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案例,例如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无痛检测血糖数值、建设低能耗基站和机房、开发更加智能化的人形机器人等。

  “人工智能是一项富有生命力、可持续的技术。”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是人工智能相较于其他技术的一个重要特点,而这也会促使技术创新不断涌现,最终从量变到质变,引发新一轮技术革命。人工智能技术呈现出几年前少数企业鹤立鸡群到如今全球公司百花齐放的趋势,这恰恰反映了产业界、学术界整体水平的提高。

  “人工智能发展之迅速让我们几乎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因为下一项技术突破可能转瞬即至。”“人工智能向善”全球峰会联合创始人弗雷德里克·沃纳对本报记者表示,2017年,人工智能尚处于炒作与恐惧并存的阶段,缺少足够的实质性内容。2023年,生成式人工智能迎来集中爆发阶段,各类大模型快速发展。今天,AI智能体的兴起代表着全球进入了人工智能发展的新阶段。正因如此,我们迫切需要进行人工智能治理的讨论,把各国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以及联合国机构聚在一起,加强合作与对话。

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迫在眉睫

  目前,国际社会对于加强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的必要性已形成共识。当前的焦点不再是“是否需要监管和治理”,而是“如何进行有效的监管和治理”。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单忠德在讲话中指出,近年来,大模型的出现显著提升了人工智能处理复杂任务的能力,随着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的深度应用,未来在人工智能的治理中,如何更好地平衡发展和安全、应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各类风险挑战、开展国际治理都值得人们关注。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主要存在三大风险。”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院长薛澜认为,第一类风险是人工智能技术被有意识地“恶用”,第二类是人工智能本身的技术缺陷所引发的风险,第三类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系统性风险,如就业替代或知识茧房等积累性的负面效应。因此,需要加强系统建构、规则制定、有效治理等方面的工作,促进人工智能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为社会创造收益,为大众带来幸福。

  解决错误信息和虚假信息问题,已成为人工智能治理国际标准制定的优先事项。国际电联在7月11日发布了《通过国际标准建立对多媒体真实性的信任》报告。该报告称,生成式人工智能有望成为数十年来最具变革性的技术之一,然而,要充分发挥其潜能,不仅需要了解其带来的巨大效益,还需要了解并应对其潜藏的重大风险。错误信息和虚假信息已被列为全球最紧迫的风险之一,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日益成熟,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越发逼真。各国政府正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推动标准制定、唤醒公众意识等方式积极应对这一风险。为此,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积极与相关国际组织和企业开展该领域的合作,参与由世界标准合作组织牵头的人工智能与多媒体真实性标准合作机制。

  多方参与是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的必要前提。法国总统特使、人工智能专家安妮·布弗罗在讲话中表示,应建立包容性的全球治理模式,人工智能治理需覆盖所有国家,而不仅仅是一小部分国家。峰会期间,国际电联还发布了《2025年“人工智能治理全球对话”联合主席声明:推进包容、可信、创新的人工智能治理》,提出了十项人工智能国际治理愿景,包括加强治理中的多方参与、弥合全球人工智能就绪度差距、提升人工智能建设中的可持续性、促进政策的互通性和互操作性等。

中国为人工智能绿色发展贡献力量

  人工智能的大幅能源消耗引发担忧。国际电联发布的《2025年绿色数字公司:监测排放和气候承诺》报告称,受人工智能和数据相关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影响,科技行业的碳排放量持续上升。2017年至2023年,用于推动人工智能开发和部署的数据中心的电力消耗每年增长近12%。国际电联建议相关科技企业制定气候转型行动计划,加速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并加强跨部门合作以实现行业整体减排。

  单忠德表示,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人工智能赋能行业发展,比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绿色化发展,在钢铁、石化、电力、交通、医药等重点行业应用,提升效率、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绿色化的发展水平。

  “我们长期致力于大幅降低人工智能推理芯片的功耗和成本,通过一系列核心技术平台和技术架构的创新,让研发的芯片实现绿色、普惠。”中国科技公司云天励飞董事长陈宁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未来3到5年,可能所有电子产品都会被人工智能重新定义,因此,人工智能的发展应着眼于让更多的人和地区享受到科技发展红利。

  中国联通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数据中心集群项目中,通过部署数字孪生人工智能节能平台实现了高碳排放情况的提前预测、运营中隐患的事前预警、制冷系统的智能化控制,以科技促进高效节能降碳。据了解,该公司在上海临港、青海西宁等多个项目中也运用了上述节能平台,减少了约15%的用电量。

  据中国移动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公司通过人工智能赋能传统电信业务实现绿色发展。截至2024年底,中国移动开通的基站总数已达686万个。为有效减少相关设施的能源消耗量,该公司在基站运营流程中引入了人工智能技术,更加智能化地调控基站运行情况,在保障用户体验的同时也减少了碳排放,平均每台5G基站减少了17%的能耗。

  中国电信针对算力增长带来的能源消耗突出问题,积极建设绿色云网基础设施底座。一方面,打造绿色数据中心、机楼,在青海率先打造了全国首个100%清洁能源可溯源的绿色大数据中心;另一方面,全面推广基于人工智能的基站、机房以实现精准节能,累计年减碳超50万吨。

  国际电联副秘书长托马斯·拉玛瑙斯卡斯表示,希望各国加强跨国界、跨部门、跨学术与产业界的合作,让人工智能推动全人类的进步,构建一个包容、公平、繁荣且可持续、共享的数字未来。

  (本报日内瓦7月18日电 本报驻日内瓦记者 孙铁牛)

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