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字博物馆。本版图片均由各博物馆提供
□本报记者 李林 杨之甜
暑期模式开启以来,安阳研学游的热度和当地气温一样——“热得发烫”。
研学年年有,今年安阳主打一个“馆”字:殷墟博物馆里,小游客们围着甲骨片听得入迷;中国文字博物馆内,孩子们在活字印刷体验区排起长队;红旗渠纪念馆中,“90后”讲解员正给研学团队讲述修渠故事……
在安阳,“馆”里有凉意,“馆”里有文化,“馆”里更有新意。这座千年古都凭借独特的博物馆集群优势,成为全国中小学生暑期研学的热门之选,日均接待团队数十个。
活动上新——博物馆变“大课堂”
“大家看这块甲骨上的‘雨’字,像不像天空中掉下来的小雨点?三千多年前的商朝人,就是这样记录天气的!”7月11日,在殷墟博物馆“子何人哉——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特展”,讲解员正在给来自郑州的研学团讲解甲骨片上的文字释义。10岁的王梓轩举着平板电脑录像,屏幕上是他刚用APP生成的“甲骨文朋友圈”:“今天在殷墟‘解锁’了甲骨文,原来汉字这么酷!”
这样的互动场景,在安阳的各大博物馆已成常态。
今年以来,安阳研学游继续“上新”,把博物馆打造成为青少年提升精神素养与文化内涵的重要课堂。作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安阳将散落的历史文化遗产串联成线,打造出特色鲜明的博物馆集群——殷墟博物馆让殷商文明“破土而出”,中国文字博物馆梳理出汉字演变的脉络,安阳博物馆将古都社会百态浓缩成一本“百科全书”,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揭开三国风云的面纱,红旗渠纪念馆则矗立起精神传承的丰碑……
“以前觉得历史是课本上的铅字,现在站在殷墟遗址上,好像能听见古人说话。”来自河北邯郸的初中生李雨桐,在“小小考古家”体验区用毛刷清理着仿制的青铜器,她的研学手册上已经盖满了安阳各场馆的纪念章。据殷墟博物馆统计,暑期推出的“跟着馆长看展览” 等活动,每期报名都秒光。
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国潮奇妙营”同样火爆。孩子们变身古法小匠人,3天时间解锁5大非遗体验:用花草与竹浆造一张“专属古纸”、活字排版印制诗词书签、缝制甲骨纹样香包、绘制皮影演绎经典故事、拓印千年碑文定格历史。“我们设计的活动,从甲骨文的神秘刻痕到活字印刷的智慧跃动,带着孩子们系统学习造纸术、印刷术、拓印等非遗技艺,亲手触摸中华文明的核心密码。”中国文字博物馆宣教部主任于笑莹说,暑期学生客流比平常增长了近2倍。
服务上新——跟着研学需求走
“老师,我的研学手册忘在大巴上了,能再领一本吗?”在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的服务台,来自洛阳的小学生张一诺急得满脸通红。工作人员笑着递过新手册:“别着急,这本给你,后面还有‘三国知识问答’,答对了能换纪念书签呢。”
为了让孩子们玩得开心、学得扎实,各博物馆服务也纷纷“上新”,针对学生群体推出“定制服务”:
殷墟博物馆的讲解员专门学了儿童心理学,用“讲故事”代替“念资料”。中国文字博物馆准备了适合不同年龄段的研学任务卡,低年龄段的孩子通过动手体验,以具象化的方式加深对甲骨文字的了解;高年龄段的孩子通过小小讲解员的培训,以及甲骨文知识的深度学习,强化对传统文字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围绕馆藏与展览,安阳博物馆开设了很多研学课程,如“青铜有话说”“相承传拓”“陶瓷知多少”等,打开了历史文化学习新方式,吸引了本地与外地学生参与。红旗渠纪念馆安排了刨红薯、磨玉米、浇水除草等活动,学生们干得热火朝天,体验粮食的来之不易,享受劳动带来的乐趣。
交通住宿等配套服务也同步升级。安阳文旅部门联合教育机构推出“旅游直通车”,从高铁站直达各博物馆;市区多家酒店推出“旅游套餐”,含早餐的同时附赠手绘版场馆地图。“以前带团最怕找路,现在出高铁站就有志愿者引导,博物馆里还有专门的团队休息区,省心多了。”带队10年的郑州导游刘杰说,这个暑假他已经带了8个团来安阳。
针对暑期客流高峰,各场馆还延长了开放时间。在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志愿者李梦冉每天要重复讲解“曹操的文治武功”近20遍,嗓子哑了就含着润喉糖继续讲:“看到孩子们眼里的光,就觉得特别值。”
产品上新——深耕文化传承 博物馆“活”起来
“文化的传承与记录,始终离不开文字,大概公元前1400年到公元前1300年,甲骨文就已是成熟的文字。”“文字就是时光机,让我们能和先辈对话。”2024年,主播董宇辉在参访安阳时说,在这里能清晰地感受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四个字的分量。
这样的评价,道出了安阳博物馆群的独特价值。
今年暑期,安阳研学游不仅吸引了周边省份的游客,还有不少来自广东、浙江、四川的团队。“我们专门把研学地点定在安阳,就是想让孩子从文字源头、文明根脉处了解中华文化。”来自深圳的家长周女士说,她给孩子准备了《说文解字》儿童版,计划在研学过程中“边游边读”。
热度背后,是安阳对文化传承的深耕。近年来,当地持续推进博物馆“活化”工程:给文物制作卡通形象,让青铜器“开口说话”;开发AR导览系统,扫码就能看文物“动起来”;还将甲骨文、红旗渠故事等编成课本剧,让学生在演绎中理解历史。“博物馆不是冰冷的陈列馆,应该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安阳市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局长刘洁华说,下一步将推出更多“可体验、可参与、可传承”的研学产品,让更多孩子在安阳找到文化自信的源泉。
夕阳西下,红旗渠纪念馆前的广场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孩子们齐声朗诵:“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红色的旗帜在风中飘扬,与远处的太行山交相辉映。
安阳,这座千年古都,正用博物馆里的故事,给孩子们的暑假写下最生动的注脚。
安阳研学八大路线
一、“殷商”文化寻根线路
殷墟→殷墟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羑里城
二、红色经典研学线路
红旗渠→红旗渠精神营地→谷文昌生平事迹展馆→马氏庄园→跃进渠研学基地
三、古城寻梦研学线路
安阳古城(仓巷街、县前街、魁星阁)→袁林→马氏庄园→珍珠泉
四、诗画太行研学线路
太行大峡谷→中国画谷(石板岩旅游度假区)→中华古板栗园→万泉湖
五、三圣之乡研学线路
岳飞庙→羑里城→扁鹊庙→汤河国家湿地公园
六、黄河寻根研学线路
道口古镇→瓦岗寨→二帝陵→三杨庄遗址
七、航空运动研学线路
安阳航空运动学校→安阳市科技馆→林虑山国际滑翔基地
八、美丽乡村研学线路
高家台村→庙荒村→部落村→小河村→西裴村→杜庄村→武官村→司母戊研学实践基地
相关信息
名人说安阳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王巍:安阳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关键所在。
华语流行音乐作词人、导演方文山:这是我第二次来安阳,说起安阳就是一个古老的地方,但实际上这里的街景和市容反而很新潮,安阳的文化氛围存在于历史的空间里、出土的文献里。来到安阳就想到甲骨文和青铜器,这里文化氛围感很强。
中国内地女舞蹈家杨丽萍:到殷墟博物馆感觉像穿越历史,和三千年的文化对话。安阳这座城市很有自己的个性,文化气息很浓厚。欢迎大家来安阳,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福建福耀科技大学校长王树国:我们福耀科技大学校徽的“五心”就是出自甲骨文。我在殷墟博物馆看到了甲骨文的“心”字,让我找到了出处。甲骨文的“心”和创新科技的“芯”,心“芯”相印。甲骨文承载着古人的智慧与情感,是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而“芯”则是科技创新的核心,驱动着时代的发展。
安阳研学游大事记
●2016年
安阳市成功入选全国首批“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城市;红旗渠风景区被授予“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称号。
同年12月,安阳市率先编制并发布课程化研学游手册,面向全国院校广泛推广,为后续的研学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8年6月
安阳研学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入选《2017年中国研学旅游发展报告》,进一步推动了研学旅游的规范与普及,成为业界的典范。
2021年
安阳市发布《研学旅行组织与服务规范》地方标准。这是河南省内首个涉及研学旅游的市级地方标准,标志着安阳研学旅游在标准化建设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2023年
安阳与绍兴、重庆、黄山、宜昌一同被评为“中国研学旅行目的地·标杆城市”,成为河南省唯一入选的城市。
2024年2月
殷墟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公众开放,这座集文物、文献、甲骨记载与人工智能、多媒体等数字技术于一体的研学基地,迅速吸引了大量游客和研学团队,研学人数呈爆发式增长,丰富了研学旅游的内容与形式,进一步巩固了安阳在全国研学旅游领域的领先地位。
2024年11月
安阳市完成《研学旅行基地和营地建设与管理规范》《研学旅行课程研发和导师服务规范》《研学旅行综合评价规范》等研学旅行地方标准的编制工作。
安阳研学游全面“上新”等你来
暑期模式开启以来,安阳研学游的热度和当地气温一样——“热得发烫”。
中国文字博物馆。本版图片均由各博物馆提供
□本报记者 李林 杨之甜
暑期模式开启以来,安阳研学游的热度和当地气温一样——“热得发烫”。
研学年年有,今年安阳主打一个“馆”字:殷墟博物馆里,小游客们围着甲骨片听得入迷;中国文字博物馆内,孩子们在活字印刷体验区排起长队;红旗渠纪念馆中,“90后”讲解员正给研学团队讲述修渠故事……
在安阳,“馆”里有凉意,“馆”里有文化,“馆”里更有新意。这座千年古都凭借独特的博物馆集群优势,成为全国中小学生暑期研学的热门之选,日均接待团队数十个。
活动上新——博物馆变“大课堂”
“大家看这块甲骨上的‘雨’字,像不像天空中掉下来的小雨点?三千多年前的商朝人,就是这样记录天气的!”7月11日,在殷墟博物馆“子何人哉——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特展”,讲解员正在给来自郑州的研学团讲解甲骨片上的文字释义。10岁的王梓轩举着平板电脑录像,屏幕上是他刚用APP生成的“甲骨文朋友圈”:“今天在殷墟‘解锁’了甲骨文,原来汉字这么酷!”
这样的互动场景,在安阳的各大博物馆已成常态。
今年以来,安阳研学游继续“上新”,把博物馆打造成为青少年提升精神素养与文化内涵的重要课堂。作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安阳将散落的历史文化遗产串联成线,打造出特色鲜明的博物馆集群——殷墟博物馆让殷商文明“破土而出”,中国文字博物馆梳理出汉字演变的脉络,安阳博物馆将古都社会百态浓缩成一本“百科全书”,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揭开三国风云的面纱,红旗渠纪念馆则矗立起精神传承的丰碑……
“以前觉得历史是课本上的铅字,现在站在殷墟遗址上,好像能听见古人说话。”来自河北邯郸的初中生李雨桐,在“小小考古家”体验区用毛刷清理着仿制的青铜器,她的研学手册上已经盖满了安阳各场馆的纪念章。据殷墟博物馆统计,暑期推出的“跟着馆长看展览” 等活动,每期报名都秒光。
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国潮奇妙营”同样火爆。孩子们变身古法小匠人,3天时间解锁5大非遗体验:用花草与竹浆造一张“专属古纸”、活字排版印制诗词书签、缝制甲骨纹样香包、绘制皮影演绎经典故事、拓印千年碑文定格历史。“我们设计的活动,从甲骨文的神秘刻痕到活字印刷的智慧跃动,带着孩子们系统学习造纸术、印刷术、拓印等非遗技艺,亲手触摸中华文明的核心密码。”中国文字博物馆宣教部主任于笑莹说,暑期学生客流比平常增长了近2倍。
服务上新——跟着研学需求走
“老师,我的研学手册忘在大巴上了,能再领一本吗?”在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的服务台,来自洛阳的小学生张一诺急得满脸通红。工作人员笑着递过新手册:“别着急,这本给你,后面还有‘三国知识问答’,答对了能换纪念书签呢。”
为了让孩子们玩得开心、学得扎实,各博物馆服务也纷纷“上新”,针对学生群体推出“定制服务”:
殷墟博物馆的讲解员专门学了儿童心理学,用“讲故事”代替“念资料”。中国文字博物馆准备了适合不同年龄段的研学任务卡,低年龄段的孩子通过动手体验,以具象化的方式加深对甲骨文字的了解;高年龄段的孩子通过小小讲解员的培训,以及甲骨文知识的深度学习,强化对传统文字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围绕馆藏与展览,安阳博物馆开设了很多研学课程,如“青铜有话说”“相承传拓”“陶瓷知多少”等,打开了历史文化学习新方式,吸引了本地与外地学生参与。红旗渠纪念馆安排了刨红薯、磨玉米、浇水除草等活动,学生们干得热火朝天,体验粮食的来之不易,享受劳动带来的乐趣。
交通住宿等配套服务也同步升级。安阳文旅部门联合教育机构推出“旅游直通车”,从高铁站直达各博物馆;市区多家酒店推出“旅游套餐”,含早餐的同时附赠手绘版场馆地图。“以前带团最怕找路,现在出高铁站就有志愿者引导,博物馆里还有专门的团队休息区,省心多了。”带队10年的郑州导游刘杰说,这个暑假他已经带了8个团来安阳。
针对暑期客流高峰,各场馆还延长了开放时间。在曹操高陵遗址博物馆,志愿者李梦冉每天要重复讲解“曹操的文治武功”近20遍,嗓子哑了就含着润喉糖继续讲:“看到孩子们眼里的光,就觉得特别值。”
产品上新——深耕文化传承 博物馆“活”起来
“文化的传承与记录,始终离不开文字,大概公元前1400年到公元前1300年,甲骨文就已是成熟的文字。”“文字就是时光机,让我们能和先辈对话。”2024年,主播董宇辉在参访安阳时说,在这里能清晰地感受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四个字的分量。
这样的评价,道出了安阳博物馆群的独特价值。
今年暑期,安阳研学游不仅吸引了周边省份的游客,还有不少来自广东、浙江、四川的团队。“我们专门把研学地点定在安阳,就是想让孩子从文字源头、文明根脉处了解中华文化。”来自深圳的家长周女士说,她给孩子准备了《说文解字》儿童版,计划在研学过程中“边游边读”。
热度背后,是安阳对文化传承的深耕。近年来,当地持续推进博物馆“活化”工程:给文物制作卡通形象,让青铜器“开口说话”;开发AR导览系统,扫码就能看文物“动起来”;还将甲骨文、红旗渠故事等编成课本剧,让学生在演绎中理解历史。“博物馆不是冰冷的陈列馆,应该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安阳市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局长刘洁华说,下一步将推出更多“可体验、可参与、可传承”的研学产品,让更多孩子在安阳找到文化自信的源泉。
夕阳西下,红旗渠纪念馆前的广场上,来自全国各地的孩子们齐声朗诵:“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红色的旗帜在风中飘扬,与远处的太行山交相辉映。
安阳,这座千年古都,正用博物馆里的故事,给孩子们的暑假写下最生动的注脚。
安阳研学八大路线
一、“殷商”文化寻根线路
殷墟→殷墟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羑里城
二、红色经典研学线路
红旗渠→红旗渠精神营地→谷文昌生平事迹展馆→马氏庄园→跃进渠研学基地
三、古城寻梦研学线路
安阳古城(仓巷街、县前街、魁星阁)→袁林→马氏庄园→珍珠泉
四、诗画太行研学线路
太行大峡谷→中国画谷(石板岩旅游度假区)→中华古板栗园→万泉湖
五、三圣之乡研学线路
岳飞庙→羑里城→扁鹊庙→汤河国家湿地公园
六、黄河寻根研学线路
道口古镇→瓦岗寨→二帝陵→三杨庄遗址
七、航空运动研学线路
安阳航空运动学校→安阳市科技馆→林虑山国际滑翔基地
八、美丽乡村研学线路
高家台村→庙荒村→部落村→小河村→西裴村→杜庄村→武官村→司母戊研学实践基地
相关信息
名人说安阳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王巍:安阳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关键所在。
华语流行音乐作词人、导演方文山:这是我第二次来安阳,说起安阳就是一个古老的地方,但实际上这里的街景和市容反而很新潮,安阳的文化氛围存在于历史的空间里、出土的文献里。来到安阳就想到甲骨文和青铜器,这里文化氛围感很强。
中国内地女舞蹈家杨丽萍:到殷墟博物馆感觉像穿越历史,和三千年的文化对话。安阳这座城市很有自己的个性,文化气息很浓厚。欢迎大家来安阳,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福建福耀科技大学校长王树国:我们福耀科技大学校徽的“五心”就是出自甲骨文。我在殷墟博物馆看到了甲骨文的“心”字,让我找到了出处。甲骨文的“心”和创新科技的“芯”,心“芯”相印。甲骨文承载着古人的智慧与情感,是中华文明的基因密码;而“芯”则是科技创新的核心,驱动着时代的发展。
安阳研学游大事记
●2016年
安阳市成功入选全国首批“中国研学旅游目的地”城市;红旗渠风景区被授予“全国研学旅游示范基地”称号。
同年12月,安阳市率先编制并发布课程化研学游手册,面向全国院校广泛推广,为后续的研学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18年6月
安阳研学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入选《2017年中国研学旅游发展报告》,进一步推动了研学旅游的规范与普及,成为业界的典范。
2021年
安阳市发布《研学旅行组织与服务规范》地方标准。这是河南省内首个涉及研学旅游的市级地方标准,标志着安阳研学旅游在标准化建设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2023年
安阳与绍兴、重庆、黄山、宜昌一同被评为“中国研学旅行目的地·标杆城市”,成为河南省唯一入选的城市。
2024年2月
殷墟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公众开放,这座集文物、文献、甲骨记载与人工智能、多媒体等数字技术于一体的研学基地,迅速吸引了大量游客和研学团队,研学人数呈爆发式增长,丰富了研学旅游的内容与形式,进一步巩固了安阳在全国研学旅游领域的领先地位。
2024年11月
安阳市完成《研学旅行基地和营地建设与管理规范》《研学旅行课程研发和导师服务规范》《研学旅行综合评价规范》等研学旅行地方标准的编制工作。
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