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这个季节,柑园村乡村驿站前就会停满前来收购脆李的货车。一筐筐巫山脆李被分拣包装,销往全国各地。
“巫山脆李在全国都出名的。”一名来自四川广安的货商用记号笔在包装上写下“极中极”(指品质顶级的果子),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介绍说,他从2017年开始,每年开车500多公里来抢购脆李,“晚了就被抢光了”。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最后一年。在三峡腹心地带,广大干部群众守好脱贫攻坚成果、抓住发展机会、用好产业政策,一年一个台阶,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重庆市巫山县悦宏针织厂,庞梅相正在车间工作。石晶/摄
在山坡上“种”出了小汽车和新房
“巫山脆李是我们全面打造、全域推广、全民呵护的‘致富果’。”巫山县委书记曹邦兴介绍,科技化赋能,为传统农业插上科技翅膀。
2015年11月27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吹响了决战脱贫的冲锋号。也是在那一年,巫山脆李开启规模化发展之路,如今种植面积已达30万亩,品牌价值突破105.17亿元,带动全县超6万户、20万名果农增收。
果树长在山里,一头连着果农的生计,一头连着全国大市场。为破解技术推广难、产销联通难、政府决策难三大痛点,去年,巫山县打造了“巫山脆李产业大脑”。“产业大脑”的使用主体包括农户、经销商、供应商三部分。每年脆李上市前,巫山县会召开经销商大会促进销售。
柑园村41岁的陈双林通过种脆李,在山坡上“种”出了小汽车和新房。
陈双林曾在新疆打工,一年到头存折里剩不下多少钱。2017年,他返回巫山种了十几亩脆李树,其中700多棵是能结果的成树。6月底,脆李早熟果进入采摘季,一个早上能摘200多斤早熟脆李。
除了管理自家的脆李树,陈双林参加巫山县政府组织的技术培训后,加入技术管护队,成为一名技术工,为其他农户家的果树修枝、嫁接,一天能赚500元,一年下来,这项“技术服务”收入也有近3万元。
近些天,柑园村村民张兴海,每天一早就到地里采摘脆李。200多棵脆李树不仅是致富果,也是他们家的“救命果”。
张兴海今年45岁,2019年,他的妻子、母亲接连患病,每月仅吃药就要花费上千元。柑园村党委副书记陈文明回忆,当年张兴海打电话向村委会求助,村委会了解情况后,经过公示等程序,将他家纳入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对象,他家被认定为低保户,医疗报销比例提高到60%,村委会还给他提供了公益性岗位。
为了还上治病的欠款,张兴海种了200多棵脆李树。农闲时,张兴海就去帮人装修。村民们逐年富裕,开始陆续改善居住条件,这给张兴海带来很多生意。现在,他的家人病情好转,家庭收入超过当地最低标准,已还上了大半债务。经村委会评估,张兴海一家已被解除监测户的状态。
柑园村村委会综合服务专干张玲介绍,柑园村每年都会进行收入统计,收入达不到标准、家里发生重大变故的农户,会被纳入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对象,并由党委政府提供一定生活帮助。柑园村累计有24户监测户,目前已有20户解除监测状态。

重庆市巫山县曲尺乡柑园村,陈双林与妻子张春在自家小汽车后面。石晶/摄
不等不靠地前进
在三峡库区,农村不只有农业。
面朝长江、背靠大山的奉节县永乐镇大坝村,立足生态优势、发展脐橙产业,连续3年上榜“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去年,大坝村年产优质脐橙3万吨,其中40%通过网络渠道售出。
40岁的方刚是大坝村的“电商达人”。2021年,为照顾年迈的父母,方刚辞掉了城里的工作,选择返乡经营电商。第一年就通过网络直播卖出200多吨脐橙,2023年销售量攀升至600多吨,销售额超700万元。方刚告诉记者,他的直播间在高峰时有3000多人在线观看,一小时卖出过1万斤脐橙。
网络直播销售带动了当地整体销量。方刚自家果园仅两三亩,网售脐橙更多来自周边农户。去年采摘季,他收购了约30户果农的脐橙。
今年,方刚定下了销售800吨的目标。眼下距离脐橙上市还有4个月,他正忙着拍摄老房子改造的短视频,“现在电商太卷了,得先做内容、攒流量,不然直播间没人气。”
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因在绝壁上开凿出村公路而闻名,凝聚起“不甘落后、不畏艰险、不等不靠、不怕牺牲”的“下庄精神”,至今仍激励着后来人。
2024年,下庄人事迹陈列馆累计接待1.3万余人次,24岁的下庄天路景区讲解员梁至彩平均每个月要讲解20场。
为了讲好下庄故事,早上8点半,在没有讲解任务时,梁至彩就会对着陈列馆、愚公讲堂“自说自话”练习讲解,反复琢磨游客提过的问题。下班后,她常去老人家里听修路的故事,去找村民打听修路中的小细节,将新鲜内容糅在讲解词里。因为故事生动,游客们深受触动,不少人边听边流泪。
2021年,下庄开发民宿,61岁的彭仁松主动腾出家里3间房参与改造。按照约定,这3间房的民宿营收中,40%的收益归他所有,2024年这笔收入有9070元。除了民宿分红,彭仁松同时兼任天路景区讲解员,农闲时在周边务工,参与村里的柑橘产业发展,定期获得产业分红。
“下庄就是不等不靠地前进,我们修路、发展景区也是继续前进。”彭仁松说。

重庆市巫山县曲尺乡伍柏村,村民在包装脆李。石晶/摄
就业帮扶车间带动增收
产业的发展也为困难群众带来靠自己双手挣钱的机遇。
在巫山县定点就业帮扶车间悦宏针织厂,39岁的庞梅相身穿彩色上衣、脸上化着淡妆,在几十台针织平车之间格外显眼,见有记者来访,微微一笑后便低头继续操作。14年前,她因车祸后遗症不能出远门,直到在巫山县定点就业帮扶车间拥有了这份加工手套的工作,生活开始稳定而富足。
庞梅相现在主要负责将手套前后两片“车”在一起——这是车间里操作最难、单价最高的工序。她一天最多能“车”300只手套,在货源充足的情况下,月薪超过3000元。
这座车间的24名员工中,8人曾是贫困户。自针织厂成立就来“做活”的段昌凤也是脱贫人员之一。她今年58岁,腿脚不便,对她来说在车间工作最大的好处是离家近——只有1公里。
“以前做小工好累的嘛。”段昌凤说,打零工不稳定,背井离乡没有保障,现在负责给手套包边,一天能加工近1400只。
就业帮扶车间虽然看起来不大,但在去年,生产的近30万双劳务手套销往国外,年营收达150万元,带动员工人均月增收2200元,让农户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增收。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耿学清 实习生 石晶来源:中国青年报
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在三峡种好致富果 念好产业经
每到这个季节,柑园村乡村驿站前就会停满前来收购脆李的货车。一筐筐巫山脆李被分拣包装,销往全国各地。
每到这个季节,柑园村乡村驿站前就会停满前来收购脆李的货车。一筐筐巫山脆李被分拣包装,销往全国各地。
“巫山脆李在全国都出名的。”一名来自四川广安的货商用记号笔在包装上写下“极中极”(指品质顶级的果子),向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介绍说,他从2017年开始,每年开车500多公里来抢购脆李,“晚了就被抢光了”。
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5年过渡期最后一年。在三峡腹心地带,广大干部群众守好脱贫攻坚成果、抓住发展机会、用好产业政策,一年一个台阶,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重庆市巫山县悦宏针织厂,庞梅相正在车间工作。石晶/摄
在山坡上“种”出了小汽车和新房
“巫山脆李是我们全面打造、全域推广、全民呵护的‘致富果’。”巫山县委书记曹邦兴介绍,科技化赋能,为传统农业插上科技翅膀。
2015年11月27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召开,吹响了决战脱贫的冲锋号。也是在那一年,巫山脆李开启规模化发展之路,如今种植面积已达30万亩,品牌价值突破105.17亿元,带动全县超6万户、20万名果农增收。
果树长在山里,一头连着果农的生计,一头连着全国大市场。为破解技术推广难、产销联通难、政府决策难三大痛点,去年,巫山县打造了“巫山脆李产业大脑”。“产业大脑”的使用主体包括农户、经销商、供应商三部分。每年脆李上市前,巫山县会召开经销商大会促进销售。
柑园村41岁的陈双林通过种脆李,在山坡上“种”出了小汽车和新房。
陈双林曾在新疆打工,一年到头存折里剩不下多少钱。2017年,他返回巫山种了十几亩脆李树,其中700多棵是能结果的成树。6月底,脆李早熟果进入采摘季,一个早上能摘200多斤早熟脆李。
除了管理自家的脆李树,陈双林参加巫山县政府组织的技术培训后,加入技术管护队,成为一名技术工,为其他农户家的果树修枝、嫁接,一天能赚500元,一年下来,这项“技术服务”收入也有近3万元。
近些天,柑园村村民张兴海,每天一早就到地里采摘脆李。200多棵脆李树不仅是致富果,也是他们家的“救命果”。
张兴海今年45岁,2019年,他的妻子、母亲接连患病,每月仅吃药就要花费上千元。柑园村党委副书记陈文明回忆,当年张兴海打电话向村委会求助,村委会了解情况后,经过公示等程序,将他家纳入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对象,他家被认定为低保户,医疗报销比例提高到60%,村委会还给他提供了公益性岗位。
为了还上治病的欠款,张兴海种了200多棵脆李树。农闲时,张兴海就去帮人装修。村民们逐年富裕,开始陆续改善居住条件,这给张兴海带来很多生意。现在,他的家人病情好转,家庭收入超过当地最低标准,已还上了大半债务。经村委会评估,张兴海一家已被解除监测户的状态。
柑园村村委会综合服务专干张玲介绍,柑园村每年都会进行收入统计,收入达不到标准、家里发生重大变故的农户,会被纳入防止返贫致贫监测对象,并由党委政府提供一定生活帮助。柑园村累计有24户监测户,目前已有20户解除监测状态。
重庆市巫山县曲尺乡柑园村,陈双林与妻子张春在自家小汽车后面。石晶/摄
不等不靠地前进
在三峡库区,农村不只有农业。
面朝长江、背靠大山的奉节县永乐镇大坝村,立足生态优势、发展脐橙产业,连续3年上榜“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去年,大坝村年产优质脐橙3万吨,其中40%通过网络渠道售出。
40岁的方刚是大坝村的“电商达人”。2021年,为照顾年迈的父母,方刚辞掉了城里的工作,选择返乡经营电商。第一年就通过网络直播卖出200多吨脐橙,2023年销售量攀升至600多吨,销售额超700万元。方刚告诉记者,他的直播间在高峰时有3000多人在线观看,一小时卖出过1万斤脐橙。
网络直播销售带动了当地整体销量。方刚自家果园仅两三亩,网售脐橙更多来自周边农户。去年采摘季,他收购了约30户果农的脐橙。
今年,方刚定下了销售800吨的目标。眼下距离脐橙上市还有4个月,他正忙着拍摄老房子改造的短视频,“现在电商太卷了,得先做内容、攒流量,不然直播间没人气。”
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因在绝壁上开凿出村公路而闻名,凝聚起“不甘落后、不畏艰险、不等不靠、不怕牺牲”的“下庄精神”,至今仍激励着后来人。
2024年,下庄人事迹陈列馆累计接待1.3万余人次,24岁的下庄天路景区讲解员梁至彩平均每个月要讲解20场。
为了讲好下庄故事,早上8点半,在没有讲解任务时,梁至彩就会对着陈列馆、愚公讲堂“自说自话”练习讲解,反复琢磨游客提过的问题。下班后,她常去老人家里听修路的故事,去找村民打听修路中的小细节,将新鲜内容糅在讲解词里。因为故事生动,游客们深受触动,不少人边听边流泪。
2021年,下庄开发民宿,61岁的彭仁松主动腾出家里3间房参与改造。按照约定,这3间房的民宿营收中,40%的收益归他所有,2024年这笔收入有9070元。除了民宿分红,彭仁松同时兼任天路景区讲解员,农闲时在周边务工,参与村里的柑橘产业发展,定期获得产业分红。
“下庄就是不等不靠地前进,我们修路、发展景区也是继续前进。”彭仁松说。
重庆市巫山县曲尺乡伍柏村,村民在包装脆李。石晶/摄
就业帮扶车间带动增收
产业的发展也为困难群众带来靠自己双手挣钱的机遇。
在巫山县定点就业帮扶车间悦宏针织厂,39岁的庞梅相身穿彩色上衣、脸上化着淡妆,在几十台针织平车之间格外显眼,见有记者来访,微微一笑后便低头继续操作。14年前,她因车祸后遗症不能出远门,直到在巫山县定点就业帮扶车间拥有了这份加工手套的工作,生活开始稳定而富足。
庞梅相现在主要负责将手套前后两片“车”在一起——这是车间里操作最难、单价最高的工序。她一天最多能“车”300只手套,在货源充足的情况下,月薪超过3000元。
这座车间的24名员工中,8人曾是贫困户。自针织厂成立就来“做活”的段昌凤也是脱贫人员之一。她今年58岁,腿脚不便,对她来说在车间工作最大的好处是离家近——只有1公里。
“以前做小工好累的嘛。”段昌凤说,打零工不稳定,背井离乡没有保障,现在负责给手套包边,一天能加工近1400只。
就业帮扶车间虽然看起来不大,但在去年,生产的近30万双劳务手套销往国外,年营收达150万元,带动员工人均月增收2200元,让农户在家门口实现稳定增收。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耿学清 实习生 石晶来源:中国青年报
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