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这套装置的运转情况,它可是我们厂的‘宝贝’。”2月27日,早上8点,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天然气净化总厂引进分厂技术员罗聪,携带着工具包,走进一座装置间,仔细查看各项数据。
罗聪口中的“宝贝”正是国内首套天然气“余压发电”装置。自去年9月投运至今,已累计发电量超125万千瓦时。
记者了解到,利用天然气压差进行发电,一直是业内渴望实现的低碳能源创新技术。为此,众多企业都在进行探索攻关。“从立项到成功运行,我们经历很多波折,最终的成果也是给业内同行提供了可靠的参考经验。”该厂厂长文欣说道。
未得到利用的“天然气压差”
“我们的工作和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对地下采出的天然气进行脱硫、脱水等工序,保证输送到千家万户的燃气绝对安全。”罗聪告诉记者,引进分厂主要职责就是对天然气进行净化,然后将达标的净化气通过外输管道送出去。
记者在引进分厂看到,弯弯绕绕的管道分布在厂区内,天然气源源不断地进入其中。在这些密布的管道之间,伫立着一座厂房式的装置间,这便是国内首套天然气“余压发电”装置的所在地。整套装置占地大约100平方米左右,处于净化管网和外输管网的连接处。
“净化后的天然气与外输管道之间存在着1兆帕左右的压力差,这就是‘余压’”。罗聪说,由于净化气压高于外输管道,他们只有采用调压降压的方式,将气压调整成一致才能完成外输。整个过程,气压差并没有得到利用。
如今,在“双碳”目标成为社会广泛共识的大背景下,国内的能源企业正积极践行“双碳”战略,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便提出了“清洁代替、战略接替、绿色转型”的“三步走”绿色能源发展规划,着力打造“天然气+新能源”的绿色能源西南模式。
当理论照进现实
“利用压力差发电的设想,早几年在国内就被提出过,之前更多停留在理论上。”副厂长陈文科参与了该项目从无到有的整个过程。
“无任何经验可以借鉴,从设想、立项再到遍请专家论证,我们花了一年多的时间。”陈文科回忆道。
该厂的电气专业技术员胡高清至今还记得设计电气原理图时遇到的难关。因为是国内首次应用天然气“余压发电”装置,设计上“两眼一抹黑”,有些地方又不贴合装置生产运行实际,他和团队成员拿着设计图从装置现场到中控室,一点点比对修改,汗水打湿图纸是常有的事。
尽管过程一波三折,但成果令人欣喜。如今,净化天然气首先进入“余压发电”装置,压力差带动膨胀机转动,发出的电能全部用于引进分厂生产,发电后的天然气再进入外输管道,整个过程没有一点损耗。
“以前厂里的生产用电全部外购,现在节约了30%左右的用电成本。”陈文科说。
创新技术前景可期
据介绍,自该装置投运以来,至今安全平稳运行5个多月,累计发电量超125万千瓦时,节约经济成本近75万元。经测算,该装置年发电量可达238万千瓦时,折合经济效益140余万元。
那么,这项创新技术前景如何?多位业内人士给出了“值得期待”的明确答案。他们指出,国内的天然气高压管网蕴含了巨大的压力能,天然气余压余热节能产品将拥有广阔的应用市场。
据了解,立足首套“余压发电”装置的成功,天然气净化总厂也在积极为这项创新技术寻求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正在总结运维管理经验,编制具体操作维护方案,目前已有3项企业标准编制中,期待能给业内同行积累有效的经验和方法,为新能源综合开发提供新思路。”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已经完成了初步摸排,目前净化总厂还有数十处调压降压点符合“余压发电”条件,蕴藏着巨大的经济和环保潜能。
天然气净化厂有个“电宝贝”
在“双碳”目标成为社会广泛共识的大背景下,利用天然气压差发电一直是业内积极探索的创新技术,国内首套天然气“余压发电”装置实现运行,这为该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供更多的场景参考。
“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这套装置的运转情况,它可是我们厂的‘宝贝’。”2月27日,早上8点,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天然气净化总厂引进分厂技术员罗聪,携带着工具包,走进一座装置间,仔细查看各项数据。
罗聪口中的“宝贝”正是国内首套天然气“余压发电”装置。自去年9月投运至今,已累计发电量超125万千瓦时。
记者了解到,利用天然气压差进行发电,一直是业内渴望实现的低碳能源创新技术。为此,众多企业都在进行探索攻关。“从立项到成功运行,我们经历很多波折,最终的成果也是给业内同行提供了可靠的参考经验。”该厂厂长文欣说道。
未得到利用的“天然气压差”
“我们的工作和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对地下采出的天然气进行脱硫、脱水等工序,保证输送到千家万户的燃气绝对安全。”罗聪告诉记者,引进分厂主要职责就是对天然气进行净化,然后将达标的净化气通过外输管道送出去。
记者在引进分厂看到,弯弯绕绕的管道分布在厂区内,天然气源源不断地进入其中。在这些密布的管道之间,伫立着一座厂房式的装置间,这便是国内首套天然气“余压发电”装置的所在地。整套装置占地大约100平方米左右,处于净化管网和外输管网的连接处。
“净化后的天然气与外输管道之间存在着1兆帕左右的压力差,这就是‘余压’”。罗聪说,由于净化气压高于外输管道,他们只有采用调压降压的方式,将气压调整成一致才能完成外输。整个过程,气压差并没有得到利用。
如今,在“双碳”目标成为社会广泛共识的大背景下,国内的能源企业正积极践行“双碳”战略,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便提出了“清洁代替、战略接替、绿色转型”的“三步走”绿色能源发展规划,着力打造“天然气+新能源”的绿色能源西南模式。
当理论照进现实
“利用压力差发电的设想,早几年在国内就被提出过,之前更多停留在理论上。”副厂长陈文科参与了该项目从无到有的整个过程。
“无任何经验可以借鉴,从设想、立项再到遍请专家论证,我们花了一年多的时间。”陈文科回忆道。
该厂的电气专业技术员胡高清至今还记得设计电气原理图时遇到的难关。因为是国内首次应用天然气“余压发电”装置,设计上“两眼一抹黑”,有些地方又不贴合装置生产运行实际,他和团队成员拿着设计图从装置现场到中控室,一点点比对修改,汗水打湿图纸是常有的事。
尽管过程一波三折,但成果令人欣喜。如今,净化天然气首先进入“余压发电”装置,压力差带动膨胀机转动,发出的电能全部用于引进分厂生产,发电后的天然气再进入外输管道,整个过程没有一点损耗。
“以前厂里的生产用电全部外购,现在节约了30%左右的用电成本。”陈文科说。
创新技术前景可期
据介绍,自该装置投运以来,至今安全平稳运行5个多月,累计发电量超125万千瓦时,节约经济成本近75万元。经测算,该装置年发电量可达238万千瓦时,折合经济效益140余万元。
那么,这项创新技术前景如何?多位业内人士给出了“值得期待”的明确答案。他们指出,国内的天然气高压管网蕴含了巨大的压力能,天然气余压余热节能产品将拥有广阔的应用市场。
据了解,立足首套“余压发电”装置的成功,天然气净化总厂也在积极为这项创新技术寻求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正在总结运维管理经验,编制具体操作维护方案,目前已有3项企业标准编制中,期待能给业内同行积累有效的经验和方法,为新能源综合开发提供新思路。”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已经完成了初步摸排,目前净化总厂还有数十处调压降压点符合“余压发电”条件,蕴藏着巨大的经济和环保潜能。
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