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津小麦品牌越叫越响。张燕 摄
□范楠 李建彬 冯康利
“十四五”的五年,是延津县在时代大潮中奋楫争先、破浪前行的五年。五年来,延津县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在绿色转型中锻造新引擎,在城乡融合中绘就新画卷,在乡村振兴中蹚出新路径,交出了一份厚重提气、亮点纷呈的高质量答卷。
收官之年,捷报频传:“小麦延津”金字招牌愈加闪亮,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城市更新让老城焕发新颜,宜居韧性水平大幅提升;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布2025年度河南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确定名单,延津县“固废循环再生产业集群”赫然在列;夯实发展根基,吸引十大企业铸就产业高地,延津化工园区以“硬环境”与“软实力”双轮驱动,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此刻,让我们一同回顾这段波澜壮阔的征程,领略延津大地上书写的高质量发展恢宏篇章。
城市蝶变展新韵 民生福祉绘新篇
城市是现代化建设的重大载体,也是人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十四五”期间,延津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城市更新作为提升城市品质、补齐民生短板、增进群众福祉的关键抓手,以大气魄规划、大手笔投入、大力度推进,推动城市面貌实现精彩蝶变,一座更具韧性、更富智慧、更有温度的宜居新城正傲然崛起。
老旧小区改造是民心所向,发展所需。延津县将其作为民生优先事项,倾力打造惠民暖心工程。2024年,对金隆花园、锦绣小区、潭龙社区等9个小区、88栋居民楼实施综合改造,惠及居民2636户,实现了“改一栋、亮一片、暖一方”的庄严承诺。昔日“路面坑洼、停车混乱、安全缺防”的旧貌一去不返,取而代之的是平坦的沥青路面、规范有序的停车位、全区域覆盖的高清监控系统,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与此同时,2025年新启动的牛津城、一中家属院等10个老旧小区改造配套基础设施项目正紧锣密鼓推进,持续为百姓优化生活环境,书写着“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生动实践。
市政基础设施是城市的“筋骨”与“血脉”。延津县大力推进城区路网优化升级,一系列重点工程进展迅猛、成效卓著:3号道路全线通车,西安大道北延工程已完成总工程量的92%,平安大道东延这一总投资约8000万元的重点项目也已完成55%。这些纵横交错的城市干道,如同不断强健的动脉,必将极大完善城市交通网络,提升区域通达性和核心竞争力,有力带动道路两侧用地开发和商业繁荣,使城市整体形象焕然一新,为吸引更多投资兴业奠定坚实基础。
安全,是城市发展的底线。延津县聚焦防汛排涝这一城市安全顽疾,统筹推进三大关键工程,筑起守护百姓安宁的“铜墙铁壁”。投资4977万元的老城区雨水管网重建改造工程已全面完工,通过改建8679米管道、清淤6297米,实现雨污分离,彻底解决了南大街、西大街与利民路交叉口等历史易涝点的积水难题。总投资2803万元、占地150余亩的海绵城市建设示范项目(新区湖)已投入使用,凭借绿色生态设施有效收集处理雨洪水,既增添了城市亮丽风景,又缓解了内涝、节约了水资源。城区排涝通道能力提升工程正加快推进,项目全部建成后,将疏挖明渠总长8900米,新建箱涵,全面增强城区排涝能力,有效缓解渍水积水,为人民群众打造出一个“人水和谐”的安全宜居环境。
沃野阡陌兴产业 乡村振兴树标杆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十四五”以来,延津县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立足资源禀赋,创新发展模式,以“小麦”为笔,以“产业”为墨,在广袤田野上绘就了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丽画卷,探索出了一条极具特色的县域乡村振兴之路。
宏伟的蓝图需要坚实的平台支撑。延津县成功构建了“三个国字号”平台,形成了引领发展的“金字招牌”。国家优质小麦现代农业产业园于2021年通过农业农村部验收,其创建经验被列为全国十大典型案例,目前聚集了82家粮油肉深加工企业,小麦全产业链年产值超153亿元。同年,延津县荣获以优质小麦为主题的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和国家优势特色产业花生集群县称号。这三块“国字号”招牌,如同三足鼎立,共同托举起延津现代农业产业的辉煌大厦。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延津县创新构建了“县级‘1+N’、乡镇‘2+N’、村级‘三变’改革”的三级乡村产业发展体系。县级层面,依托龙头企业在园区建设大型加工基地,在乡村建设种养基地;乡镇层面,聚焦优质小麦和花生,培育特色产业;村级层面,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成立四大股份合作社,盘活农村资源,涌现出南秦庄、胡庄等一批特色产业村,实现了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延津县探索形成的“小麦延津模式”已成为全国农业战线一面鲜艳的旗帜。其一,筑牢根基,建设近百万亩高标准农田。累计投资12.5亿元建成80万亩高标准农田,并统筹9亿元打造3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成45万亩绿色食品原料(小麦)生产基地以及8.1万亩茅台酒专用小麦示范基地。创新推行“五统一”“四专”模式,极大提升了小麦品质和组织化程度。其二,科技赋能,完成十次良种换代。小麦良种繁育基地达25万亩,培育、引进了百农607、新麦45等14个优质高产新品种。打造小麦种子特色产业集群,年销售收入达5.2亿元,帝益麦种业成为全国小麦单品种销量第一的企业。其三,融合增效,探索“小麦+”新业态。融通“小麦+电商物流”,建成电商物流园,带动农产品电商销售额超10亿元;融活“小麦+文化旅游”,建设小麦文化馆,开发文创产品,举办特色活动;融合“小麦+品牌创建”,“延津小麦”荣获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成功打造“延津麦·强筋面”区域公用品牌,群众亩均增收120元左右。
在“中原农谷”的战略框架下,延津县正通过实施龙头企业“入延”工程、支持重点企业提质增效、深入实施“万人助万企”活动,持续推动粮油产业集聚发展。引育了鲁花、克明、正大等国家级龙头企业,形成了六大产业集群,建成了共享实验室和检验检测中心,汇聚了许为钢、茹振钢等顶尖专家智慧,延津的现代农业产业正向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方向阔步前进。
固本强基壮筋骨 培优环境聚英才
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浪潮中,延津县以超凡远见和坚实行动,铸就化工园区腾飞之基。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开辟资金拨付“绿色通道”,投入数亿元,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为化工产业蓬勃发展筑牢坚实根基。
安全为基,铸就生命防线。安全是化工园区的生命线,延津县以重金投入织密安全防护网。按照国家对化工园区标准化建设要求投资近亿元先后建设化工园区特勤消防站、化工安全实训基地、应急物资储备库、化工园区医疗救助站、化工园区智慧服务平台等设施。投资1600万元的特勤消防站巍然矗立,大型泡沫消防车、干粉泡沫联用车、举高喷射车严阵以待,移动炮、特种防护服等尖端装备一应俱全。这不仅构筑起坚实的硬件屏障,更有一支经验丰富、训练有素的危险化学品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日夜守护,为园区安全保驾护航。
智慧赋能,打造智慧大脑。当科技与安全深度融合,园区治理迎来全新变革。投资3000余万元的化工园区智慧服务平台,犹如园区的“智慧大脑”,集安全基础管理、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双重预防机制、特殊作业管理、封闭化管理、敏捷应急等功能板块于一体,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的质的飞跃,让安全隐患无处遁形。
实训强技,培育专业力量。人才是安全的最终保障。延津县匠心打造化工安全技能实训基地,1400平方米的实训空间涵盖设备操作、特殊作业、工艺安全等全领域培训。这里不仅是技能的淬炼场,更是安全意识的培育地,为方圆半径200公里内的化工企业输送着专业力量。
配套升级,夯实发展根基。从蓝图到现实,园区要素保障日臻完善。园区实现双电源、双水源、双热源保障体系:4座变电站构筑坚强电网,双管路供水日供10万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与晋开延化项目年供蒸汽200余万吨。“九通一平”的完备配套,如同园区的筋骨血脉,既降本增效,又为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产业集聚,释放发展动能。优越环境必然催生产业繁荣。晋开延化、广东立顿、杭州汇淼、拓新药业等龙头企业纷纷落户。目前园区已集聚投产企业数十家,正朝着“配套全、标准高、成本低、专业强”的目标迈进。
三链协同,绘就发展新篇。置身新发展格局,延津开发区三大产业齐头并进。医药化工板块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集群化迈进;循环经济板块集聚企业超百家,创新构建“废物—能源—生产”绿色循环模式;食品制造等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三个百亿级产业集群”的宏伟蓝图正在徐徐展开。
站在新的起点,延津县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既定的发展战略,一以贯之、务求实效。一是聚焦产业升级,持续壮大固废循环再生、优质小麦等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链向深度延伸、向高端迈进。二是聚力城乡融合,提速城市更新项目进度,深化乡村振兴实践,不断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共同繁荣。三是聚能创新驱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与科研院所合作,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四是聚合服务效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精准落实助企纾困政策,激发各类经营主体内生动力。延津县将以更加扎实的举措、更加奋进的姿态,全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
延津县:沃野淌金产业兴
延津县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在绿色转型中锻造新引擎,在城乡融合中绘就新画卷,在乡村振兴中蹚出新路径,交出了一份厚重提气、亮点纷呈的高质量答卷。
延津小麦品牌越叫越响。张燕 摄
□范楠 李建彬 冯康利
“十四五”的五年,是延津县在时代大潮中奋楫争先、破浪前行的五年。五年来,延津县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在绿色转型中锻造新引擎,在城乡融合中绘就新画卷,在乡村振兴中蹚出新路径,交出了一份厚重提气、亮点纷呈的高质量答卷。
收官之年,捷报频传:“小麦延津”金字招牌愈加闪亮,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广;城市更新让老城焕发新颜,宜居韧性水平大幅提升;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布2025年度河南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确定名单,延津县“固废循环再生产业集群”赫然在列;夯实发展根基,吸引十大企业铸就产业高地,延津化工园区以“硬环境”与“软实力”双轮驱动,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此刻,让我们一同回顾这段波澜壮阔的征程,领略延津大地上书写的高质量发展恢宏篇章。
城市蝶变展新韵 民生福祉绘新篇
城市是现代化建设的重大载体,也是人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十四五”期间,延津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城市更新作为提升城市品质、补齐民生短板、增进群众福祉的关键抓手,以大气魄规划、大手笔投入、大力度推进,推动城市面貌实现精彩蝶变,一座更具韧性、更富智慧、更有温度的宜居新城正傲然崛起。
老旧小区改造是民心所向,发展所需。延津县将其作为民生优先事项,倾力打造惠民暖心工程。2024年,对金隆花园、锦绣小区、潭龙社区等9个小区、88栋居民楼实施综合改造,惠及居民2636户,实现了“改一栋、亮一片、暖一方”的庄严承诺。昔日“路面坑洼、停车混乱、安全缺防”的旧貌一去不返,取而代之的是平坦的沥青路面、规范有序的停车位、全区域覆盖的高清监控系统,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与此同时,2025年新启动的牛津城、一中家属院等10个老旧小区改造配套基础设施项目正紧锣密鼓推进,持续为百姓优化生活环境,书写着“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生动实践。
市政基础设施是城市的“筋骨”与“血脉”。延津县大力推进城区路网优化升级,一系列重点工程进展迅猛、成效卓著:3号道路全线通车,西安大道北延工程已完成总工程量的92%,平安大道东延这一总投资约8000万元的重点项目也已完成55%。这些纵横交错的城市干道,如同不断强健的动脉,必将极大完善城市交通网络,提升区域通达性和核心竞争力,有力带动道路两侧用地开发和商业繁荣,使城市整体形象焕然一新,为吸引更多投资兴业奠定坚实基础。
安全,是城市发展的底线。延津县聚焦防汛排涝这一城市安全顽疾,统筹推进三大关键工程,筑起守护百姓安宁的“铜墙铁壁”。投资4977万元的老城区雨水管网重建改造工程已全面完工,通过改建8679米管道、清淤6297米,实现雨污分离,彻底解决了南大街、西大街与利民路交叉口等历史易涝点的积水难题。总投资2803万元、占地150余亩的海绵城市建设示范项目(新区湖)已投入使用,凭借绿色生态设施有效收集处理雨洪水,既增添了城市亮丽风景,又缓解了内涝、节约了水资源。城区排涝通道能力提升工程正加快推进,项目全部建成后,将疏挖明渠总长8900米,新建箱涵,全面增强城区排涝能力,有效缓解渍水积水,为人民群众打造出一个“人水和谐”的安全宜居环境。
沃野阡陌兴产业 乡村振兴树标杆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十四五”以来,延津县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立足资源禀赋,创新发展模式,以“小麦”为笔,以“产业”为墨,在广袤田野上绘就了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丽画卷,探索出了一条极具特色的县域乡村振兴之路。
宏伟的蓝图需要坚实的平台支撑。延津县成功构建了“三个国字号”平台,形成了引领发展的“金字招牌”。国家优质小麦现代农业产业园于2021年通过农业农村部验收,其创建经验被列为全国十大典型案例,目前聚集了82家粮油肉深加工企业,小麦全产业链年产值超153亿元。同年,延津县荣获以优质小麦为主题的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和国家优势特色产业花生集群县称号。这三块“国字号”招牌,如同三足鼎立,共同托举起延津现代农业产业的辉煌大厦。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延津县创新构建了“县级‘1+N’、乡镇‘2+N’、村级‘三变’改革”的三级乡村产业发展体系。县级层面,依托龙头企业在园区建设大型加工基地,在乡村建设种养基地;乡镇层面,聚焦优质小麦和花生,培育特色产业;村级层面,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成立四大股份合作社,盘活农村资源,涌现出南秦庄、胡庄等一批特色产业村,实现了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延津县探索形成的“小麦延津模式”已成为全国农业战线一面鲜艳的旗帜。其一,筑牢根基,建设近百万亩高标准农田。累计投资12.5亿元建成80万亩高标准农田,并统筹9亿元打造3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成45万亩绿色食品原料(小麦)生产基地以及8.1万亩茅台酒专用小麦示范基地。创新推行“五统一”“四专”模式,极大提升了小麦品质和组织化程度。其二,科技赋能,完成十次良种换代。小麦良种繁育基地达25万亩,培育、引进了百农607、新麦45等14个优质高产新品种。打造小麦种子特色产业集群,年销售收入达5.2亿元,帝益麦种业成为全国小麦单品种销量第一的企业。其三,融合增效,探索“小麦+”新业态。融通“小麦+电商物流”,建成电商物流园,带动农产品电商销售额超10亿元;融活“小麦+文化旅游”,建设小麦文化馆,开发文创产品,举办特色活动;融合“小麦+品牌创建”,“延津小麦”荣获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成功打造“延津麦·强筋面”区域公用品牌,群众亩均增收120元左右。
在“中原农谷”的战略框架下,延津县正通过实施龙头企业“入延”工程、支持重点企业提质增效、深入实施“万人助万企”活动,持续推动粮油产业集聚发展。引育了鲁花、克明、正大等国家级龙头企业,形成了六大产业集群,建成了共享实验室和检验检测中心,汇聚了许为钢、茹振钢等顶尖专家智慧,延津的现代农业产业正向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方向阔步前进。
固本强基壮筋骨 培优环境聚英才
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浪潮中,延津县以超凡远见和坚实行动,铸就化工园区腾飞之基。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开辟资金拨付“绿色通道”,投入数亿元,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为化工产业蓬勃发展筑牢坚实根基。
安全为基,铸就生命防线。安全是化工园区的生命线,延津县以重金投入织密安全防护网。按照国家对化工园区标准化建设要求投资近亿元先后建设化工园区特勤消防站、化工安全实训基地、应急物资储备库、化工园区医疗救助站、化工园区智慧服务平台等设施。投资1600万元的特勤消防站巍然矗立,大型泡沫消防车、干粉泡沫联用车、举高喷射车严阵以待,移动炮、特种防护服等尖端装备一应俱全。这不仅构筑起坚实的硬件屏障,更有一支经验丰富、训练有素的危险化学品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日夜守护,为园区安全保驾护航。
智慧赋能,打造智慧大脑。当科技与安全深度融合,园区治理迎来全新变革。投资3000余万元的化工园区智慧服务平台,犹如园区的“智慧大脑”,集安全基础管理、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双重预防机制、特殊作业管理、封闭化管理、敏捷应急等功能板块于一体,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防控的质的飞跃,让安全隐患无处遁形。
实训强技,培育专业力量。人才是安全的最终保障。延津县匠心打造化工安全技能实训基地,1400平方米的实训空间涵盖设备操作、特殊作业、工艺安全等全领域培训。这里不仅是技能的淬炼场,更是安全意识的培育地,为方圆半径200公里内的化工企业输送着专业力量。
配套升级,夯实发展根基。从蓝图到现实,园区要素保障日臻完善。园区实现双电源、双水源、双热源保障体系:4座变电站构筑坚强电网,双管路供水日供10万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与晋开延化项目年供蒸汽200余万吨。“九通一平”的完备配套,如同园区的筋骨血脉,既降本增效,又为产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产业集聚,释放发展动能。优越环境必然催生产业繁荣。晋开延化、广东立顿、杭州汇淼、拓新药业等龙头企业纷纷落户。目前园区已集聚投产企业数十家,正朝着“配套全、标准高、成本低、专业强”的目标迈进。
三链协同,绘就发展新篇。置身新发展格局,延津开发区三大产业齐头并进。医药化工板块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集群化迈进;循环经济板块集聚企业超百家,创新构建“废物—能源—生产”绿色循环模式;食品制造等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三个百亿级产业集群”的宏伟蓝图正在徐徐展开。
站在新的起点,延津县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既定的发展战略,一以贯之、务求实效。一是聚焦产业升级,持续壮大固废循环再生、优质小麦等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链向深度延伸、向高端迈进。二是聚力城乡融合,提速城市更新项目进度,深化乡村振兴实践,不断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共同繁荣。三是聚能创新驱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与科研院所合作,以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四是聚合服务效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精准落实助企纾困政策,激发各类经营主体内生动力。延津县将以更加扎实的举措、更加奋进的姿态,全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
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