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青头替鸭。刘俊生 摄
□张志超 杨恒战 罗菲
九曲黄河,奔流不息,在豫北平原铺展出一幅壮阔的生态画卷。
封丘,这座依偎在母亲河臂弯里的千年古县,正以一场波澜壮阔的变革,书写着新时代县域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篇章。
五年来,从长封一体化的破冰启航到“四好农村路”的全国示范,从飞地经济的创新探索到产权交易的乡村革命,封丘用实干与担当,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战略破局 双城联动的协同智慧
当区域发展进入深度融合的时代洪流,封丘以长封一体化打破行政壁垒的探索,犹如在县域经济的棋盘上落下关键一子,激活了全域发展满盘皆活的新格局。
飞地经济,打破边界的新范式。10.4平方公里的长封飞地产业园里不仅是厂房与设备的简单叠加,更是“研发+制造”“总部+基地”产业链条的深度重构。长垣的产业优势与封丘的要素资源在这里碰撞融合,开创了“存量不变、增量共享”的飞地经济新模式。晨曦中,运输车辆如织穿梭;暮色里,厂房灯火如星罗棋布,这片热土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见证着区域协同发展的奇迹。
机制创新,双城联动的密码。每月一次的长封一体化联席会议雷打不动。大家围坐一堂,谈问题坦诚相见,谋对策群策群力,促落实掷地有声。飞地园区服务中心的“项目专员”制度,让企业从签约到投产全程“零障碍”。这种“干部敢为、地方敢闯”的实践,正是区域协同最需要的担当。正如入驻企业感慨:“过去跑手续要辗转多个部门,现在有专员全程代办,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封丘速度。”
利益共享,可持续的动力源泉。“前五年税收二八分,五年后五五分”——这个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是两地政府打破“零和博弈”的智慧。当发展成果成为共同追求,协同发展就从口号变成了行动。园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等经济指标按5∶5划分的机制,如同给两地发展装上了“双引擎”,让协同之路越走越宽广。
如今,飞地园区已实施项目19个,总投资近百亿元。这片热土正在证明:协同发展不是此消彼长,而是共生共荣。正如黄河支流汇入干流,长封一体化正在书写“1+1>2”的时代答卷。
交通蝶变 从末梢到枢纽的跨越
交通,是封丘未摘“贫困县帽子”时的最大瓶颈;如今,却成为其融入区域格局的最大底气。这是一场从“阡陌交通”到“大道通衢”的深刻变革。
高速成环,打开发展新空间。大广、兰原、长修、安罗四条高速如银色丝带,即将在封丘大地勾勒出“高速绕城”之势。G230黄河大桥通车那一刻,不仅连起了封丘与开封,更连起了封丘与中原城市群的发展脉搏。车流如织,物流如潮,昔日的交通末梢正在成为区域性枢纽。站在新建的立交桥上远眺,但见车辆南来北往,恰似封丘融入区域发展大格局的生动写照。
农村公路,编织乡村振兴网。1733.9公里的公路通车里程,100%的行政村通客车率,“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的招牌背后,是每一个村庄都能享受的出行便利。春天的油菜花海旁,新修的公路如黑色缎带蜿蜒;秋天的丰收时节,运输农产品的车辆欢快奔驰。这些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不仅连接着村村落落,更连通着乡村振兴的希望与梦想。
客货邮融合,打通最后一公里。当公交车捎着快递开进村头,当村级网点成为集客运、快递、商贸于一体的综合服务站,封丘用创新解决了农村物流的世界性难题。每日10万件的快递流量,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活力。七旬老人王大爷笑着说:“现在取快递就像串门一样方便,儿子从城里寄来的新鲜水果,当天就能吃到。”
从“走得了”到“走得好”,封丘的交通之变,正是中国县域基础设施升级的缩影。这条路,是民生路,更是致富路;是连通路,更是希望路。
绿色转型 黄河岸边的生态革命
作为黄河沿线重要节点,封丘的生态保护不仅关乎一域,更关系全局。这是一场关乎永续发展的绿色革命。
蓝天碧水,最普惠的民生。PM2.5浓度五年下降近半,优良天数增加20%——这些数字的背后,是封丘坚决淘汰散乱污企业的决心,是污水处理厂日夜不停地运转,是每个河长巡河护河的坚守。清晨的天然渠边,晨练的市民络绎不绝;傍晚的文岩渠畔,散步的群众笑语盈盈。这蓝天碧水,正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沟渠连通,旱涝保收的智慧。2044公里沟渠的整治疏通,让60万亩耕地喝饱黄河水。这种“一张图、一本册、一管家”的创新模式,不仅解决了排灌难题,更入选全省推广的典型案例。麦浪翻滚的田野上,纵横交错的沟渠如银色血脉,滋养着丰收的希望。老农李大叔感慨:“过去怕旱怕涝,现在沟渠四通八达,种地更有底气了。”
生态廊道,黄河岸边的绿色长城。74万棵新植树木绵延成带,31个森林乡村点缀其间,陈桥湿地2400亩芦苇荡中鹭鸟翩跹——这幅生态画卷,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最好诠释。夕阳西下,黄河大堤上的防护林披上金色霞光,宛如一道绿色长城守护着母亲河。
产业跃升 飞地经济的乘法效应
产业薄弱曾是封丘的痛点,如今通过飞地经济实现了完美逆袭。这是一场从“跟跑”到“并跑”的产业变革。
园区集聚,从0到1的突破。卫材园里机器轰鸣,碳材料车间设备调试,智能装备厂房拔地而起——四大特色园区如同四台引擎,带动封丘工业从弱到强。20年弹性土地出让等创新政策,让企业“轻装上阵”。入驻企业负责人表示:“这里不仅有完善的配套设施,更有贴心的服务,让我们能够心无旁骛搞生产。”
就业带动,产城融合的温暖。产业园内已有3个投产项目吸纳200多名本地劳动力,起步区全面投产后,预计将带动8000人就业。配套的保障住房、学校、医院,正逐步实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的良性循环。在园区工作的张大姐笑着说:“过去要外出打工,现在在家门口上班,既能赚钱又能照顾老人孩子,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滩区迁建,十万群众的新生。从“洪水窝”到“幸福窝”,滩区迁建不仅是居住地的改变,更是生活方式的革命。配套的产业园区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这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生动实践。搬迁群众王大爷激动地说:“以前住在滩区,年年防汛心慌慌,现在住进新楼房,心里踏实多了。”
治理创新 产权交易的乡村实践
农村“三资”管理是个老难题,封丘用一场产权交易改革给出了新答案。这是一场唤醒沉睡资产的深刻变革。
今年5月份,封丘县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上线,涉及资金2000元以上的产权交易都要进平台,确保公正公开,公平竞争。每个项目从登记到成交,经过村级初审、乡级审核、平台发布等10个环节,全程留痕、全程透明。
该平台上线短短4个多月,已完成交易310余宗,总交易金额超6000万元,平均溢价率26.87%,为农民及村集体增收265.56万元;盘活闲置资产65处,带动3600余名群众就业增收。
阳光交易,唤醒沉睡资产。当村集体资产挂上交易平台,当59轮竞价让闲置校舍租金翻倍,人们突然发现:原来村里的“死资产”可以变成“活资本”。26.87%的平均溢价率,证明市场机制在农村同样有效。
城关镇三里辛村的商铺租赁经过11轮竞价,最终以9100元/年成交,村集体每年多收入4300元。村支书感慨:“平台交易阳光透明,既增加了集体收入,又让干部清爽。”
小微工程,堵住腐败漏洞。60万元以下工程全部线上反向竞价,这个创新不仅为村集体节约资金,更切断了过去容易滋生腐败的链条。全程留痕、透明操作,让村干部清清白白、群众明明白白。这种“无微不治”的创新实践,正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体现。
封丘县通过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不仅以阳光交易盘活了沉睡的“三资”,更通过与河南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封丘支行的深度合作为改革注入了金融活力。银行为交易双方开通“快车道”,提供快捷信贷支持,如成功为李庄镇村民发放贷款以发展特色种植,实现了“市场有效”与“金融有力”的结合,共同强村富民。
民生温度 乡村振兴的幸福答卷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封丘用扎实的民生改善,诠释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动态监测,守住返贫底线。“12343”工作机制如同一张保护网,确保不让一个群众在共同富裕路上掉队。2525户监测对象得到精准帮扶,这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坚实屏障。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要用绣花功夫做好监测帮扶,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少。”
三通一规范,乡村换新颜。自来水户户通、道路户户通、污水收集户户通——这些看似基础的工作,却是群众获得感最直接的来源。当村庄从“净起来”到“美起来”,乡村振兴就有了最生动的注脚。村民李大妈开心地说:“现在村里环境好了,住着比城里还舒服。”
一老一小,兜底保障暖人心。从高龄补贴惠及23万人次,到特殊群体参保率100%,封丘用细致入微的社会保障,守护着每个家庭的幸福。敬老院里的欢声笑语,校园里的朗朗书声,都是民生改善的最美和声。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十四五”的五年,是封丘追赶超越的五年,是破茧成蝶的五年。从传统农业县到现代化产业新城,从交通末梢到区域枢纽,封丘的蜕变证明:只要找准路径、久久为功,每一个县域都能在新时代找到自己的出彩方式。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封丘将继续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大局中展现担当,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在中原更加出彩的画卷上添彩增辉。大河奔涌,奋进不息;千年古县,“封”华正茂!
封丘县:善治赋能封丘之变
封丘,这座依偎在母亲河臂弯里的千年古县,正以一场波澜壮阔的变革,书写着新时代县域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篇章。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青头替鸭。刘俊生 摄
□张志超 杨恒战 罗菲
九曲黄河,奔流不息,在豫北平原铺展出一幅壮阔的生态画卷。
封丘,这座依偎在母亲河臂弯里的千年古县,正以一场波澜壮阔的变革,书写着新时代县域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篇章。
五年来,从长封一体化的破冰启航到“四好农村路”的全国示范,从飞地经济的创新探索到产权交易的乡村革命,封丘用实干与担当,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战略破局 双城联动的协同智慧
当区域发展进入深度融合的时代洪流,封丘以长封一体化打破行政壁垒的探索,犹如在县域经济的棋盘上落下关键一子,激活了全域发展满盘皆活的新格局。
飞地经济,打破边界的新范式。10.4平方公里的长封飞地产业园里不仅是厂房与设备的简单叠加,更是“研发+制造”“总部+基地”产业链条的深度重构。长垣的产业优势与封丘的要素资源在这里碰撞融合,开创了“存量不变、增量共享”的飞地经济新模式。晨曦中,运输车辆如织穿梭;暮色里,厂房灯火如星罗棋布,这片热土正以日新月异的速度,见证着区域协同发展的奇迹。
机制创新,双城联动的密码。每月一次的长封一体化联席会议雷打不动。大家围坐一堂,谈问题坦诚相见,谋对策群策群力,促落实掷地有声。飞地园区服务中心的“项目专员”制度,让企业从签约到投产全程“零障碍”。这种“干部敢为、地方敢闯”的实践,正是区域协同最需要的担当。正如入驻企业感慨:“过去跑手续要辗转多个部门,现在有专员全程代办,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封丘速度。”
利益共享,可持续的动力源泉。“前五年税收二八分,五年后五五分”——这个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是两地政府打破“零和博弈”的智慧。当发展成果成为共同追求,协同发展就从口号变成了行动。园区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等经济指标按5∶5划分的机制,如同给两地发展装上了“双引擎”,让协同之路越走越宽广。
如今,飞地园区已实施项目19个,总投资近百亿元。这片热土正在证明:协同发展不是此消彼长,而是共生共荣。正如黄河支流汇入干流,长封一体化正在书写“1+1>2”的时代答卷。
交通蝶变 从末梢到枢纽的跨越
交通,是封丘未摘“贫困县帽子”时的最大瓶颈;如今,却成为其融入区域格局的最大底气。这是一场从“阡陌交通”到“大道通衢”的深刻变革。
高速成环,打开发展新空间。大广、兰原、长修、安罗四条高速如银色丝带,即将在封丘大地勾勒出“高速绕城”之势。G230黄河大桥通车那一刻,不仅连起了封丘与开封,更连起了封丘与中原城市群的发展脉搏。车流如织,物流如潮,昔日的交通末梢正在成为区域性枢纽。站在新建的立交桥上远眺,但见车辆南来北往,恰似封丘融入区域发展大格局的生动写照。
农村公路,编织乡村振兴网。1733.9公里的公路通车里程,100%的行政村通客车率,“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的招牌背后,是每一个村庄都能享受的出行便利。春天的油菜花海旁,新修的公路如黑色缎带蜿蜒;秋天的丰收时节,运输农产品的车辆欢快奔驰。这些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不仅连接着村村落落,更连通着乡村振兴的希望与梦想。
客货邮融合,打通最后一公里。当公交车捎着快递开进村头,当村级网点成为集客运、快递、商贸于一体的综合服务站,封丘用创新解决了农村物流的世界性难题。每日10万件的快递流量,诉说着这片土地的活力。七旬老人王大爷笑着说:“现在取快递就像串门一样方便,儿子从城里寄来的新鲜水果,当天就能吃到。”
从“走得了”到“走得好”,封丘的交通之变,正是中国县域基础设施升级的缩影。这条路,是民生路,更是致富路;是连通路,更是希望路。
绿色转型 黄河岸边的生态革命
作为黄河沿线重要节点,封丘的生态保护不仅关乎一域,更关系全局。这是一场关乎永续发展的绿色革命。
蓝天碧水,最普惠的民生。PM2.5浓度五年下降近半,优良天数增加20%——这些数字的背后,是封丘坚决淘汰散乱污企业的决心,是污水处理厂日夜不停地运转,是每个河长巡河护河的坚守。清晨的天然渠边,晨练的市民络绎不绝;傍晚的文岩渠畔,散步的群众笑语盈盈。这蓝天碧水,正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沟渠连通,旱涝保收的智慧。2044公里沟渠的整治疏通,让60万亩耕地喝饱黄河水。这种“一张图、一本册、一管家”的创新模式,不仅解决了排灌难题,更入选全省推广的典型案例。麦浪翻滚的田野上,纵横交错的沟渠如银色血脉,滋养着丰收的希望。老农李大叔感慨:“过去怕旱怕涝,现在沟渠四通八达,种地更有底气了。”
生态廊道,黄河岸边的绿色长城。74万棵新植树木绵延成带,31个森林乡村点缀其间,陈桥湿地2400亩芦苇荡中鹭鸟翩跹——这幅生态画卷,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最好诠释。夕阳西下,黄河大堤上的防护林披上金色霞光,宛如一道绿色长城守护着母亲河。
产业跃升 飞地经济的乘法效应
产业薄弱曾是封丘的痛点,如今通过飞地经济实现了完美逆袭。这是一场从“跟跑”到“并跑”的产业变革。
园区集聚,从0到1的突破。卫材园里机器轰鸣,碳材料车间设备调试,智能装备厂房拔地而起——四大特色园区如同四台引擎,带动封丘工业从弱到强。20年弹性土地出让等创新政策,让企业“轻装上阵”。入驻企业负责人表示:“这里不仅有完善的配套设施,更有贴心的服务,让我们能够心无旁骛搞生产。”
就业带动,产城融合的温暖。产业园内已有3个投产项目吸纳200多名本地劳动力,起步区全面投产后,预计将带动8000人就业。配套的保障住房、学校、医院,正逐步实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的良性循环。在园区工作的张大姐笑着说:“过去要外出打工,现在在家门口上班,既能赚钱又能照顾老人孩子,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滩区迁建,十万群众的新生。从“洪水窝”到“幸福窝”,滩区迁建不仅是居住地的改变,更是生活方式的革命。配套的产业园区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这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生动实践。搬迁群众王大爷激动地说:“以前住在滩区,年年防汛心慌慌,现在住进新楼房,心里踏实多了。”
治理创新 产权交易的乡村实践
农村“三资”管理是个老难题,封丘用一场产权交易改革给出了新答案。这是一场唤醒沉睡资产的深刻变革。
今年5月份,封丘县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上线,涉及资金2000元以上的产权交易都要进平台,确保公正公开,公平竞争。每个项目从登记到成交,经过村级初审、乡级审核、平台发布等10个环节,全程留痕、全程透明。
该平台上线短短4个多月,已完成交易310余宗,总交易金额超6000万元,平均溢价率26.87%,为农民及村集体增收265.56万元;盘活闲置资产65处,带动3600余名群众就业增收。
阳光交易,唤醒沉睡资产。当村集体资产挂上交易平台,当59轮竞价让闲置校舍租金翻倍,人们突然发现:原来村里的“死资产”可以变成“活资本”。26.87%的平均溢价率,证明市场机制在农村同样有效。
城关镇三里辛村的商铺租赁经过11轮竞价,最终以9100元/年成交,村集体每年多收入4300元。村支书感慨:“平台交易阳光透明,既增加了集体收入,又让干部清爽。”
小微工程,堵住腐败漏洞。60万元以下工程全部线上反向竞价,这个创新不仅为村集体节约资金,更切断了过去容易滋生腐败的链条。全程留痕、透明操作,让村干部清清白白、群众明明白白。这种“无微不治”的创新实践,正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体现。
封丘县通过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不仅以阳光交易盘活了沉睡的“三资”,更通过与河南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封丘支行的深度合作为改革注入了金融活力。银行为交易双方开通“快车道”,提供快捷信贷支持,如成功为李庄镇村民发放贷款以发展特色种植,实现了“市场有效”与“金融有力”的结合,共同强村富民。
民生温度 乡村振兴的幸福答卷
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封丘用扎实的民生改善,诠释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动态监测,守住返贫底线。“12343”工作机制如同一张保护网,确保不让一个群众在共同富裕路上掉队。2525户监测对象得到精准帮扶,这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坚实屏障。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要用绣花功夫做好监测帮扶,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少。”
三通一规范,乡村换新颜。自来水户户通、道路户户通、污水收集户户通——这些看似基础的工作,却是群众获得感最直接的来源。当村庄从“净起来”到“美起来”,乡村振兴就有了最生动的注脚。村民李大妈开心地说:“现在村里环境好了,住着比城里还舒服。”
一老一小,兜底保障暖人心。从高龄补贴惠及23万人次,到特殊群体参保率100%,封丘用细致入微的社会保障,守护着每个家庭的幸福。敬老院里的欢声笑语,校园里的朗朗书声,都是民生改善的最美和声。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十四五”的五年,是封丘追赶超越的五年,是破茧成蝶的五年。从传统农业县到现代化产业新城,从交通末梢到区域枢纽,封丘的蜕变证明:只要找准路径、久久为功,每一个县域都能在新时代找到自己的出彩方式。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封丘将继续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大局中展现担当,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在中原更加出彩的画卷上添彩增辉。大河奔涌,奋进不息;千年古县,“封”华正茂!
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