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乡化纤生产车间。
□娄真 林子俊
落地仅一年,河南东之美家居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瀜心对新乡经开区赞不绝口。
“标准化厂房助力快速投产,经开区还协助我们通过多项国际认证,赢得更多外商信赖。”张瀜心表示,公司产品不仅进入英国皇室,还为沃尔玛、家乐福等零售商提供代工。自去年9月至今,业绩同比增长了一倍还多。
更令她惊喜的是,企业依托本地绿色纤维原料,成功开发出高附加值抗菌卫生用品,开辟了新增长点。未来,东之美计划搭乘经开区始发的铁海联运班列,进一步降低出口成本。
降本、创新、增长——这简单的商业逻辑,折射出新乡经开区产业发展的核心基因:完善的产业链条、坚实的要素保障和畅通的开放通道。
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这片曾经的滩涂已变身“黄金宝地”。然而,面对各地政策与服务日趋同质、竞争日益激烈,如何守住优势、持续突围?
新乡经开区选择向“深处”探路。
链式深耕——为产能找出口
事实上,不仅经开区是张瀜心的满意之选,东之美也是新乡经开区的“理想伙伴”。
虽然企业体量并不算大,但其作为纺织产业下游企业、绿色纤维用户和外贸出口主力的特质,恰恰符合经开区延伸主导产业、融入开放格局的发展需要。
22年前,随着新乡化纤这一行业龙头落地,纺织成为经开区毋庸置疑的主导产业,逐渐集聚起50余家纺织服装企业,产值达96.5亿元。新乡化纤纤维年产能超50万吨,其中粘胶长丝年产能15万吨,位居世界第一;氨纶年产能22万吨,全国第二。
而以木材、竹子、菌草等可再生植物为原料的绿色纤维,因其工艺环保且品质更好,备受高端市场青睐,莱赛尔纤维正是其中代表。辖区内的企业中纺绿纤所生产莱赛尔纤维年产能11万吨,全国第二。
“然而过去绝大部分绿色纤维都卖到了国外,未在本地转化为终端产品,对本地产业链带动作用非常有限。”新乡经开区纺织行业专班负责人介绍,虽然上游纤维原料优势明显,但下游纺纱、织布、染整等企业多布局在沿海地区,制约了全产业链发展。
拓展纺织产业链条、扩大绿色纤维应用,成为政府与企业的共同目标。
近年来,新乡经开区围绕“做强做优绿纺材料、做全做深纺织产业链”思路,积极实施“产业链招商”行动计划,绘制“产业地图”和“招商图谱”,按图索骥、精准对接,运用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平台招商、商协会招商、基金招商等模式,力争更多延链补链强链型项目落地。
目前,由河北中冀万隆纺织有限公司与新乡白鹭投资集团共同投资建设的绿色纤维产业化创新示范基地正在加紧建设,预计今年年底即可投产,该基地主要生产以菌草纤维、莱赛尔纤维等为原料的高端纱线和面料,预计年营业收入12亿元。“向绿色转型是我们对行业未来的判断,也是选择新乡经开区的原因。”河北中冀万隆董事长李淑萍表示,这里的产业基础给了她转型的底气。
聚焦绿色纤维及终端产品,新乡经开区一方面做强绿色纤维根基,重点发展莱赛尔纤维、菌草纤维等绿色新材料,推动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同步引进高端印染、功能性面料、智能纺织装备项目,补齐中游加工环节短板。另一方面拓展下游终端市场,围绕医疗产品、服装、湿巾和卫生用品、康养等四大领域定向招商。
2023年以来,新乡经开区共签约纺织服装类项目20个,总投资26.45亿元,落地项目15个,总投资22.25亿元。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人造纤维—纺纱—织造—印染—服装”全产业链配套体系,相关产品达到110种。2025年,绿色纤维及新材料产业集群入选河南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企业也在积极行动。新乡白鹭生物基新材料绿色工艺中试产业园等13个重点项目正同步建设,将加快生物质纤维的产业化步伐。此外,各家企业在做好新品开发的同时,也在积极参展办会,不遗余力推广绿色纤维终端应用。
深度降本——向环境要引力
不久前,一则消息让位于经开区的宇航慧运备受关注。
该公司研制的新型AGV(自动导向车)可帮助数十吨重的工业设备实现一键体检,大幅提升检测效率和安全性。值得一提的是,国产大飞机C919的制造过程中,总装移动生产线的核心部分——飞机移动系统,也是这家企业研制生产的。
宇航慧运是一家专注于机器人移动平台的企业,总部位于北京中关村。2024年,北京宇航慧运与新乡经开区创新投资集团共同出资设立河南宇航慧运机器人有限公司,作为科研生产基地和产品试验测试基地,建成了8000平方米现代化生产车间。
一家北京的高新技术企业,为何来到新乡经开区投资建厂?
专人对接、全程代办、帮助招工……从开工到投产,宇航慧运一共才用了2个月。简而言之,不是北京不好,而是同样一台机器人,在新乡经开区可以花更少成本、多抢交付时间。
有着同样考虑的还有佳源光电,这家主要生产LED显示屏的深圳企业,产品远销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样是在去年,企业选择整体搬迁至新乡经开区,成立河南佳源光电有限公司,年产能达18万平方米,成为豫北唯一、产能全省最大的LED显示屏生产企业。“深圳的厂房租金高,人工成本也高,而且我们的市场主要集中在北方,综合算下来,还是咱们这里划算。”公司负责人罗志华说。
北京企业南下,深圳企业北上,背后的逻辑是成本与收益的市场考量。
一个地方的吸引力不是来自见面时的寒暄问好,而是把每一度电、每一吨蒸汽、每一亩土地都标好价格,让企业自己算账。
新乡经开区十分注重要素保障和服务优化,开展“要素护航”集成改革,建立“标准厂房+土地”清单图谱管理机制,根据产业发展需求“量身定制”厂房,统筹区内制造产业标准厂房,促进匹配项目落地提速,吸引产业链上下游项目“拎包入驻”,不断发挥产业集群的协同效应,降低企业运行成本。
树立“土地等项目”工作思维,联合自然资源等部门制定全区闲置地块信息台账及地块信息图,推进带地招商、精准供地,推动项目“快落地、快建设、快投产”。近3年来,经开区盘活低效用地3000余亩,以此直接招引项目31个,总投资约100亿元。
平原湖畔,通过“司法拍卖+国企收购分割转让”模式,300余亩低效工业用地从“闲置存量”变为“优质增量”,总投资11亿元的“专精特新”产业园(北区)已经建成投用,吸引了12家延链补链的“专精特新”企业入驻。
一流的营商环境能够极大降低企业运行的制度性交易成本,给予经营主体稳定的预期和强大的信心,这是决定项目能否“留得住、长得好”的根本保障。新乡经开区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项目首席服务官”制度,为每个重大项目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服务,推动项目早签约、早落地、早建设、早达效。2023年度全省国家级功能区营商环境评价中,新乡经开区综合指标排名位居前列。
今年以来,经开区新签约项目60余个,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深化优势——向开放要增长
不靠海,却年年“涨海”——
2024年,新乡经开区进出口总额35.3亿元,同比增长16.6%,全市排名第二;铁海联运青岛港图定班列今年6月份正式开行,7月份发运量就拿到全省第一。
“流量”凭什么来?
“当日达中原、次日通全国、12日直达中亚五国、20日抵达欧洲腹地”,物流成本较全国平均水平低15%以上——得天独厚的物流优势,极大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让经开区成为新乡市的开放前沿。
两个多月前,一趟满载汽车零部件、化纤制品等物品的50个40尺集装箱的货运专列从新乡经开区国际陆港铁路货运场站鸣笛启程,前往山东青岛大港站,这些集装箱在那里登上远洋货轮,最终抵达巴基斯坦卡拉奇港和伊朗阿巴斯港。
自2023年年底,新乡经开区与山东港口集团共建河南(新乡)内陆港,把“出海口”搬到了新乡市企业的“家门口”,打造出一条新的便捷高效、优惠可靠的物流通道。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就近选择新乡作为出海通道的起点。
“企业每节省1元运费,就多1元投入研发;每缩短1天交期,就可以多接更多订单。”新乡经开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作为新乡对外开放的“主平台”和“排头兵”,新乡经开区把“物流通道”当做“战略通道”,用一趟趟实打实的班列,诠释“内陆开放高地”的深刻内涵——不靠海,也能联通世界;不沿边,也能引领前沿。
物流端。新乡经开区充分发挥物流业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全力打造新乡国际陆港,先后引进公铁物流园、豫北云仓物流园等63家企业和22个物流项目集聚。2024年仓储货运量达500万吨,配送货值超50亿元。国际陆港累计开行国内外班列2000余列,其中国际班列开行780列,成功打通“北上、南下、西行、东出”四条线路并实现常态化运行;“塔铺站—青岛港”专线获批图定班列,这也是继2021年1月中欧班列中亚线路获批图定班列之后的第二条图定班列,新乡进入“双图定”时代。
服务端。搭建首家新乡市外贸综合服务平台,提供报关、信用保险、融资、退税、外汇结算“一件事”套餐,目前已解决50余家企业外汇结算和出口退税问题,推进40余家企业新发生外贸实绩。
今年4月份国务院批复同意新乡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新乡经开区趁热打铁,承办新乡跨境电商大会,定向邀请SHEIN、亚马逊等头部跨境电商入驻,搭建“平台+专业市场”通道,缩短市内外企业出海链路。
新乡经开区还为跨境电商量身定制“政策套餐”,涵盖企业落户、平台建设、人才引进、仓储租赁、物流补贴、融资支持等多个方面,全方位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助力企业轻装上阵闯市场,让本地制造真正实现“卖全球、运全球、服务全球”。
“招商引资成效决定了一个地方未来发展的增量,谁拥有优质的增量,谁就能抢占先机、把握主动。”新乡经开区党工委主要负责人表示,该区将秉持“项目为王”“企业至上”理念,深挖潜力优势,着力打造成本洼地、开放高地,不断增强发展后劲,提升区域竞争力,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更大作为,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本版图片均由新乡经开区党政办提供
新乡经开区:向深求新
落地仅一年,河南东之美家居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瀜心对新乡经开区赞不绝口。
新乡化纤生产车间。
□娄真 林子俊
落地仅一年,河南东之美家居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瀜心对新乡经开区赞不绝口。
“标准化厂房助力快速投产,经开区还协助我们通过多项国际认证,赢得更多外商信赖。”张瀜心表示,公司产品不仅进入英国皇室,还为沃尔玛、家乐福等零售商提供代工。自去年9月至今,业绩同比增长了一倍还多。
更令她惊喜的是,企业依托本地绿色纤维原料,成功开发出高附加值抗菌卫生用品,开辟了新增长点。未来,东之美计划搭乘经开区始发的铁海联运班列,进一步降低出口成本。
降本、创新、增长——这简单的商业逻辑,折射出新乡经开区产业发展的核心基因:完善的产业链条、坚实的要素保障和畅通的开放通道。
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这片曾经的滩涂已变身“黄金宝地”。然而,面对各地政策与服务日趋同质、竞争日益激烈,如何守住优势、持续突围?
新乡经开区选择向“深处”探路。
链式深耕——为产能找出口
事实上,不仅经开区是张瀜心的满意之选,东之美也是新乡经开区的“理想伙伴”。
虽然企业体量并不算大,但其作为纺织产业下游企业、绿色纤维用户和外贸出口主力的特质,恰恰符合经开区延伸主导产业、融入开放格局的发展需要。
22年前,随着新乡化纤这一行业龙头落地,纺织成为经开区毋庸置疑的主导产业,逐渐集聚起50余家纺织服装企业,产值达96.5亿元。新乡化纤纤维年产能超50万吨,其中粘胶长丝年产能15万吨,位居世界第一;氨纶年产能22万吨,全国第二。
而以木材、竹子、菌草等可再生植物为原料的绿色纤维,因其工艺环保且品质更好,备受高端市场青睐,莱赛尔纤维正是其中代表。辖区内的企业中纺绿纤所生产莱赛尔纤维年产能11万吨,全国第二。
“然而过去绝大部分绿色纤维都卖到了国外,未在本地转化为终端产品,对本地产业链带动作用非常有限。”新乡经开区纺织行业专班负责人介绍,虽然上游纤维原料优势明显,但下游纺纱、织布、染整等企业多布局在沿海地区,制约了全产业链发展。
拓展纺织产业链条、扩大绿色纤维应用,成为政府与企业的共同目标。
近年来,新乡经开区围绕“做强做优绿纺材料、做全做深纺织产业链”思路,积极实施“产业链招商”行动计划,绘制“产业地图”和“招商图谱”,按图索骥、精准对接,运用产业链招商、以商招商、平台招商、商协会招商、基金招商等模式,力争更多延链补链强链型项目落地。
目前,由河北中冀万隆纺织有限公司与新乡白鹭投资集团共同投资建设的绿色纤维产业化创新示范基地正在加紧建设,预计今年年底即可投产,该基地主要生产以菌草纤维、莱赛尔纤维等为原料的高端纱线和面料,预计年营业收入12亿元。“向绿色转型是我们对行业未来的判断,也是选择新乡经开区的原因。”河北中冀万隆董事长李淑萍表示,这里的产业基础给了她转型的底气。
聚焦绿色纤维及终端产品,新乡经开区一方面做强绿色纤维根基,重点发展莱赛尔纤维、菌草纤维等绿色新材料,推动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同步引进高端印染、功能性面料、智能纺织装备项目,补齐中游加工环节短板。另一方面拓展下游终端市场,围绕医疗产品、服装、湿巾和卫生用品、康养等四大领域定向招商。
2023年以来,新乡经开区共签约纺织服装类项目20个,总投资26.45亿元,落地项目15个,总投资22.25亿元。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人造纤维—纺纱—织造—印染—服装”全产业链配套体系,相关产品达到110种。2025年,绿色纤维及新材料产业集群入选河南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企业也在积极行动。新乡白鹭生物基新材料绿色工艺中试产业园等13个重点项目正同步建设,将加快生物质纤维的产业化步伐。此外,各家企业在做好新品开发的同时,也在积极参展办会,不遗余力推广绿色纤维终端应用。
深度降本——向环境要引力
不久前,一则消息让位于经开区的宇航慧运备受关注。
该公司研制的新型AGV(自动导向车)可帮助数十吨重的工业设备实现一键体检,大幅提升检测效率和安全性。值得一提的是,国产大飞机C919的制造过程中,总装移动生产线的核心部分——飞机移动系统,也是这家企业研制生产的。
宇航慧运是一家专注于机器人移动平台的企业,总部位于北京中关村。2024年,北京宇航慧运与新乡经开区创新投资集团共同出资设立河南宇航慧运机器人有限公司,作为科研生产基地和产品试验测试基地,建成了8000平方米现代化生产车间。
一家北京的高新技术企业,为何来到新乡经开区投资建厂?
专人对接、全程代办、帮助招工……从开工到投产,宇航慧运一共才用了2个月。简而言之,不是北京不好,而是同样一台机器人,在新乡经开区可以花更少成本、多抢交付时间。
有着同样考虑的还有佳源光电,这家主要生产LED显示屏的深圳企业,产品远销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同样是在去年,企业选择整体搬迁至新乡经开区,成立河南佳源光电有限公司,年产能达18万平方米,成为豫北唯一、产能全省最大的LED显示屏生产企业。“深圳的厂房租金高,人工成本也高,而且我们的市场主要集中在北方,综合算下来,还是咱们这里划算。”公司负责人罗志华说。
北京企业南下,深圳企业北上,背后的逻辑是成本与收益的市场考量。
一个地方的吸引力不是来自见面时的寒暄问好,而是把每一度电、每一吨蒸汽、每一亩土地都标好价格,让企业自己算账。
新乡经开区十分注重要素保障和服务优化,开展“要素护航”集成改革,建立“标准厂房+土地”清单图谱管理机制,根据产业发展需求“量身定制”厂房,统筹区内制造产业标准厂房,促进匹配项目落地提速,吸引产业链上下游项目“拎包入驻”,不断发挥产业集群的协同效应,降低企业运行成本。
树立“土地等项目”工作思维,联合自然资源等部门制定全区闲置地块信息台账及地块信息图,推进带地招商、精准供地,推动项目“快落地、快建设、快投产”。近3年来,经开区盘活低效用地3000余亩,以此直接招引项目31个,总投资约100亿元。
平原湖畔,通过“司法拍卖+国企收购分割转让”模式,300余亩低效工业用地从“闲置存量”变为“优质增量”,总投资11亿元的“专精特新”产业园(北区)已经建成投用,吸引了12家延链补链的“专精特新”企业入驻。
一流的营商环境能够极大降低企业运行的制度性交易成本,给予经营主体稳定的预期和强大的信心,这是决定项目能否“留得住、长得好”的根本保障。新乡经开区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项目首席服务官”制度,为每个重大项目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一站式”服务,推动项目早签约、早落地、早建设、早达效。2023年度全省国家级功能区营商环境评价中,新乡经开区综合指标排名位居前列。
今年以来,经开区新签约项目60余个,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深化优势——向开放要增长
不靠海,却年年“涨海”——
2024年,新乡经开区进出口总额35.3亿元,同比增长16.6%,全市排名第二;铁海联运青岛港图定班列今年6月份正式开行,7月份发运量就拿到全省第一。
“流量”凭什么来?
“当日达中原、次日通全国、12日直达中亚五国、20日抵达欧洲腹地”,物流成本较全国平均水平低15%以上——得天独厚的物流优势,极大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让经开区成为新乡市的开放前沿。
两个多月前,一趟满载汽车零部件、化纤制品等物品的50个40尺集装箱的货运专列从新乡经开区国际陆港铁路货运场站鸣笛启程,前往山东青岛大港站,这些集装箱在那里登上远洋货轮,最终抵达巴基斯坦卡拉奇港和伊朗阿巴斯港。
自2023年年底,新乡经开区与山东港口集团共建河南(新乡)内陆港,把“出海口”搬到了新乡市企业的“家门口”,打造出一条新的便捷高效、优惠可靠的物流通道。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就近选择新乡作为出海通道的起点。
“企业每节省1元运费,就多1元投入研发;每缩短1天交期,就可以多接更多订单。”新乡经开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作为新乡对外开放的“主平台”和“排头兵”,新乡经开区把“物流通道”当做“战略通道”,用一趟趟实打实的班列,诠释“内陆开放高地”的深刻内涵——不靠海,也能联通世界;不沿边,也能引领前沿。
物流端。新乡经开区充分发挥物流业对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全力打造新乡国际陆港,先后引进公铁物流园、豫北云仓物流园等63家企业和22个物流项目集聚。2024年仓储货运量达500万吨,配送货值超50亿元。国际陆港累计开行国内外班列2000余列,其中国际班列开行780列,成功打通“北上、南下、西行、东出”四条线路并实现常态化运行;“塔铺站—青岛港”专线获批图定班列,这也是继2021年1月中欧班列中亚线路获批图定班列之后的第二条图定班列,新乡进入“双图定”时代。
服务端。搭建首家新乡市外贸综合服务平台,提供报关、信用保险、融资、退税、外汇结算“一件事”套餐,目前已解决50余家企业外汇结算和出口退税问题,推进40余家企业新发生外贸实绩。
今年4月份国务院批复同意新乡设立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新乡经开区趁热打铁,承办新乡跨境电商大会,定向邀请SHEIN、亚马逊等头部跨境电商入驻,搭建“平台+专业市场”通道,缩短市内外企业出海链路。
新乡经开区还为跨境电商量身定制“政策套餐”,涵盖企业落户、平台建设、人才引进、仓储租赁、物流补贴、融资支持等多个方面,全方位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助力企业轻装上阵闯市场,让本地制造真正实现“卖全球、运全球、服务全球”。
“招商引资成效决定了一个地方未来发展的增量,谁拥有优质的增量,谁就能抢占先机、把握主动。”新乡经开区党工委主要负责人表示,该区将秉持“项目为王”“企业至上”理念,深挖潜力优势,着力打造成本洼地、开放高地,不断增强发展后劲,提升区域竞争力,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更大作为,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本版图片均由新乡经开区党政办提供
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