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河南克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内,工作人员正在进行二次封装。本报记者 杨之甜 摄
□本报记者 李琳 杨之甜
从地图上看,安阳市的图案犹如几只手相互交握,镶嵌在河南与京津冀交界之处。
这里是京津冀地区辐射中原的重要节点,也是中原对接京津冀地区的门户。历史上,安阳与河北地域相近,与北京人文相通,与天津渊源深厚。
如今,区域协同发展的浪潮正滚滚向前。
向北,再向北。走出去、搭平台、引资源,河南的“北大门”安阳凭借其地理优势,推动产业、服务、生态、人才等向高精尖“靠拢”,成为京津冀的“超级合伙人”。
一束光,照亮产业链
10月13日,河南旭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品质保证部外观检测室里,检验班长郭熠正带领员工对一组新型显示材料进行毫米级精准检验。
“我们研发的高端显示材料,用于智能手机、智能汽车、工控设备等终端产品,这些产品既要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更要对接京津冀地区高端制造产业链的严苛标准。”郭熠手持检测仪器介绍。
“京津冀是我国高端制造和电子信息产业核心区,我们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后,既能为京津冀下游企业提供关键材料支撑,破解区域产业链‘卡脖子’难题,也能借助京津冀的市场和技术资源,加速自身迭代升级,形成双向赋能的良性循环。”旭阳光电副总经理付少辉说。
作为河南省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产业链“链主”,旭阳光电的“虹吸效应”正成为安阳融入京津冀产业协同的重要纽带。
目前,鸿阳科技等10余家上下游企业,循着产业链协作脉络落地安阳,其中不少企业与京津冀地区有长期合作基础。
“我们‘组团’来安阳,一方面是靠近旭阳光电这个核心供应商,降本增效;另一方面,也能更便捷地对接京津冀市场。”安阳巨赛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小钊说,企业投产至今,生产的手机、智能穿戴设备玻璃面板,近三成销往京津冀地区,“借助安阳的区位优势和产业链配套,我们与京津冀客户的交货周期缩短了30%,合作黏性更强了。”
眼下,安阳正以旭阳光电为支点,完善全产业链,目标是打造对接京津冀的新型显示材料产业高地,构建起安阳对接京津冀的“显示产业走廊”,让“安阳制造”深度嵌入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
更值得关注的是,旭阳光电还牵头成立河南精密玻璃产业研究院,联合高校与上下游企业承担2024年度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这种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模式,正吸引京津冀地区的科研资源向安阳集聚。
“我们已与北京、天津的几家高校建立技术合作,共同攻克显示材料关键技术,未来还将探索共建联合实验室,让京津冀的创新优势与安阳的产业优势精准对接。”付少辉说。
从突破核心技术到集聚产业链,从对接区域市场到整合创新资源,旭阳光电的发展轨迹,是安阳找准定位、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生动实践。
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的安阳,跟京津冀是“门对门”的邻居,文化上更是“一条根”,可前些年却犯了难——产业偏“重”、创新“家底薄”,眼睁睁看着近邻的好资源,却总像隔了层纱,“想借力却没抓手”。
直到国务院发布《“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安阳一下子有了新身份——河南唯一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城市,成了我省对接京津冀的“独一份窗口”!
换了棋盘,格局瞬间打开。
“协同不是简单承接转移,而是要构建‘研发在京津、智造在安阳’‘资源在京津、市场在安阳’的互补格局。”安阳市委主要领导的判断,直指区域合作的核心。
抱着这个想法,安阳彻底丢弃“啥都想要”的粗放念头,从创新、智造、文旅、生态、人才这“五条链”上找突破口,精准对接京津冀的“长板”和自己的“需求点”。
看京津有满溢的科技资源却缺少制造空间,安阳立马接住新型显示、无人机这些高端制造项目;手握殷商文化、红旗渠精神“王牌IP”,转头就对接京津冀庞大的文旅消费市场;瞅着京津冀要一起治大气、治水,赶紧深化联防联控。
安阳从京津冀协同的“旁边看客”,变成“深度玩家”,为培育千亿级新动能埋下满满的伏笔。
一片天,飞出新经济
前不久,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上空出现了一架无人机 “罂谱猎手”。这是“安阳造”的无人机首次跨出河南,为京津冀禁种铲毒行动“搭把手”。
这是蓝天实验室与其孵化公司谷锦科技联手打造的“硬核装备”,凭借“无人机+边缘计算+云平台”的三级“智慧大脑”,1小时就能扫完1平方公里;AI算法更是“火眼金睛”,2秒就能锁定疑似罂粟点位。民警拿着手机就能收到精准坐标和高清照片,直奔现场处置,以前要4小时搞定的事,现在45分钟就办完!
短短5天,它就完成了400平方公里的“空中巡查”。
“效率翻了8倍,漏检率不到1%。”当地公安部门连连点赞。
蓝天实验室的成立,是安阳把协同效应放大的最好例证。
彼时,安阳低空资源优势丰富,拥有3000米以下的自由飞行空域,4420平方公里以及3000米以下5G对空专网、覆盖1200平方公里,却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陷入“有资源缺创新”的发展困境,低空经济潜力难以充分释放。
“空域能飞、信号能通,但关键技术跟不上,好资源只能‘躺着睡觉’。”当地一位长期从事无人机产业的企业负责人坦言,此前安阳低空经济缺乏高水平科研平台支撑,自主研发能力薄弱,难以突破产业升级的技术瓶颈。
走新路,才能到达新地方。
2024年2月,安阳市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向锦武院士团队合作,建成全省唯一聚焦低空经济领域的省级实验室——蓝天实验室,成为安阳链接京津冀区域创新要素、破解无人机产业“卡脖子”难题的核心平台。截至目前,不仅开发出33个应用场景,更输出14项全国性标准,为区域协同发展注入强劲科技动能。
创新链只有实现彻底“破壁”,科技成果才能秒变“真金白银”。安阳在北京构建“双中心”科创格局:安阳(北京)离岸创新中心定向链接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20余家高校院所,充当“技术雷达”;启迪(安阳)科创中心搭建“转化车间”,推动实验室成果适配产业需求。截至目前,两地已发布安阳技术需求634项,260项精准匹配创新资源,116项技术合同落地转化。
智造链“聚势”,承接转移培育产业集群。近三年,安阳累计承接京津冀项目121个,总投资达1047.57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33个,覆盖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领域。
“不仅要‘引得进’,更要‘育得强’。”安阳市商务局局长赵留平说,通过“龙头企业+产业链”模式,华能、中核等12家央企落地,总投资299亿元;未势能源、铭镓科技等9个技术密集型项目扎根,推动产业向高端化跃迁。与北交所的战略合作,更让安阳省定上市后备企业达到93家,居全省前列,为产业升级注入金融活水。
文旅链“共情”,借势IP拓展消费市场。“在天津坐‘安阳号’地铁能看到甲骨文纹样,北京图书大厦有殷墟文创专柜——京津冀游客来安阳,像走亲戚一样亲切。”安阳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工作人员的话,体现了文化协同的温度。
近年来,依托殷商文化、红旗渠精神等世界级IP,安阳在京津冀开展高密度推介,签约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洹河殷墟夜游等项目,推出“研学专列”“文化体验周”,让“中华文明探源之旅”成为热门选择。
数据显示,目前来安阳的省外游客中,京津冀地区占比近三分之一,文化资源正加速转化为消费动能。
此外,在生态治理方面,安阳深度参与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成效直接体现在蓝天数的增长上:2024年优良天数达到226天,同比增加14天。在人才引进方面,安阳对京津冀人才的吸引力持续增强,2023年以来已从京津冀引入各类人才3403名,其中博士172人、硕士1037人。在这一引人引智的数字背后,是“领军人才+创新团队+项目孵化”模式的成功实践,正为安阳持续释放丰厚的人才红利。
一座城,激活区域协同发展
在全国统一大市场“棋局”中,安阳的破壁实践绝非孤立“落子”,而是河南以“一盘棋”思路主动谋篇布局的精彩注脚。
跳出单一城市视角,从全省战略来看,河南各地市正手握“特色王牌”,在协同发展的赛道上各展所长,共同为河南嵌入全国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的“坐标系”注入强劲动能。
作为河南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和核心引擎,郑州航空港区“连天接地”织就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立体通道网”。这套多式联运体系,不仅让“空中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协同并进,更能和安阳的装备制造、冶金建材产业精准“链”在一起:安阳的优质钢构件、精密机床,能借着郑州枢纽“快车”,一路直达全国市场且漂洋过海;而郑州的物流“朋友圈”、开放“大平台”,也为安阳产业升级送来“及时雨”,让两地从“各闯一片天”变成“携手闯江湖”。
“安阳的优质工业产品可通过郑州的枢纽网络快速辐射全国、走向全球,而郑州的物流资源与开放平台,也为安阳产业升级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与要素支撑,让区域产业协作从‘各自为战’转向‘抱团发展’。” 河南万庄安阳物流园常务副总经理闫伟明的话,道破了这种协作的“双赢密码”。
再看洛阳。抱着制造业的“金饭碗”,该市主动叩响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大门”——给传统装备制造装上“智能大脑”,让新材料长出“科技翅膀”,推动新能源产业跑出“加速度”。如今的洛阳,已是河南对接东部沿海先进制造业的先锋:其轴承产品能给安阳的钢铁“搭把手”,农机装备为全省农业“壮筋骨”,吸引高端人才、创新要素,成为全省产业升级的“硬核担当”。
南阳作为河南面向南方的“门户标兵”,紧踩长江经济带的“发展鼓点”。手里攥着中药材这张“特色牌”,南阳搭建起跨区域协作的“连心桥”:把中药材加工成“健康礼包”,送上长三角医药企业的“生产线”。这一“融”,南阳不仅打开了河南对接南方市场的“南大门”,更让全省产业布局形成“北有协同、南有联动”的生动局面。
从安阳的“破冰试水”,到郑州、洛阳、南阳等地市的“各显神通”,河南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过程,就像一场精彩的“交响乐”,奏出“1+1>2”的和谐乐章。
未来,随着各地市协同机制的“齿轮”越转越顺,河南必将攥紧全省资源的“拳头”,以更积极的姿态拥抱全国统一大市场。届时,“河南元素”将不再是产业链上的“零星点缀”,而是能在全国乃至全球的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中站稳脚跟的“关键角色”,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水”。
从“好邻居”到“超级合伙人” 安阳如何成为河南对接京津冀的“桥头堡”
10月13日,河南旭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品质保证部外观检测室里,检验班长郭熠正带领员工对一组新型显示材料进行毫米级精准检验。
在河南克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车间内,工作人员正在进行二次封装。本报记者 杨之甜 摄
□本报记者 李琳 杨之甜
从地图上看,安阳市的图案犹如几只手相互交握,镶嵌在河南与京津冀交界之处。
这里是京津冀地区辐射中原的重要节点,也是中原对接京津冀地区的门户。历史上,安阳与河北地域相近,与北京人文相通,与天津渊源深厚。
如今,区域协同发展的浪潮正滚滚向前。
向北,再向北。走出去、搭平台、引资源,河南的“北大门”安阳凭借其地理优势,推动产业、服务、生态、人才等向高精尖“靠拢”,成为京津冀的“超级合伙人”。
一束光,照亮产业链
10月13日,河南旭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品质保证部外观检测室里,检验班长郭熠正带领员工对一组新型显示材料进行毫米级精准检验。
“我们研发的高端显示材料,用于智能手机、智能汽车、工控设备等终端产品,这些产品既要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更要对接京津冀地区高端制造产业链的严苛标准。”郭熠手持检测仪器介绍。
“京津冀是我国高端制造和电子信息产业核心区,我们掌握自主知识产权后,既能为京津冀下游企业提供关键材料支撑,破解区域产业链‘卡脖子’难题,也能借助京津冀的市场和技术资源,加速自身迭代升级,形成双向赋能的良性循环。”旭阳光电副总经理付少辉说。
作为河南省新型显示和智能终端产业链“链主”,旭阳光电的“虹吸效应”正成为安阳融入京津冀产业协同的重要纽带。
目前,鸿阳科技等10余家上下游企业,循着产业链协作脉络落地安阳,其中不少企业与京津冀地区有长期合作基础。
“我们‘组团’来安阳,一方面是靠近旭阳光电这个核心供应商,降本增效;另一方面,也能更便捷地对接京津冀市场。”安阳巨赛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小钊说,企业投产至今,生产的手机、智能穿戴设备玻璃面板,近三成销往京津冀地区,“借助安阳的区位优势和产业链配套,我们与京津冀客户的交货周期缩短了30%,合作黏性更强了。”
眼下,安阳正以旭阳光电为支点,完善全产业链,目标是打造对接京津冀的新型显示材料产业高地,构建起安阳对接京津冀的“显示产业走廊”,让“安阳制造”深度嵌入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
更值得关注的是,旭阳光电还牵头成立河南精密玻璃产业研究院,联合高校与上下游企业承担2024年度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这种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模式,正吸引京津冀地区的科研资源向安阳集聚。
“我们已与北京、天津的几家高校建立技术合作,共同攻克显示材料关键技术,未来还将探索共建联合实验室,让京津冀的创新优势与安阳的产业优势精准对接。”付少辉说。
从突破核心技术到集聚产业链,从对接区域市场到整合创新资源,旭阳光电的发展轨迹,是安阳找准定位、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生动实践。
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的安阳,跟京津冀是“门对门”的邻居,文化上更是“一条根”,可前些年却犯了难——产业偏“重”、创新“家底薄”,眼睁睁看着近邻的好资源,却总像隔了层纱,“想借力却没抓手”。
直到国务院发布《“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安阳一下子有了新身份——河南唯一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城市,成了我省对接京津冀的“独一份窗口”!
换了棋盘,格局瞬间打开。
“协同不是简单承接转移,而是要构建‘研发在京津、智造在安阳’‘资源在京津、市场在安阳’的互补格局。”安阳市委主要领导的判断,直指区域合作的核心。
抱着这个想法,安阳彻底丢弃“啥都想要”的粗放念头,从创新、智造、文旅、生态、人才这“五条链”上找突破口,精准对接京津冀的“长板”和自己的“需求点”。
看京津有满溢的科技资源却缺少制造空间,安阳立马接住新型显示、无人机这些高端制造项目;手握殷商文化、红旗渠精神“王牌IP”,转头就对接京津冀庞大的文旅消费市场;瞅着京津冀要一起治大气、治水,赶紧深化联防联控。
安阳从京津冀协同的“旁边看客”,变成“深度玩家”,为培育千亿级新动能埋下满满的伏笔。
一片天,飞出新经济
前不久,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上空出现了一架无人机 “罂谱猎手”。这是“安阳造”的无人机首次跨出河南,为京津冀禁种铲毒行动“搭把手”。
这是蓝天实验室与其孵化公司谷锦科技联手打造的“硬核装备”,凭借“无人机+边缘计算+云平台”的三级“智慧大脑”,1小时就能扫完1平方公里;AI算法更是“火眼金睛”,2秒就能锁定疑似罂粟点位。民警拿着手机就能收到精准坐标和高清照片,直奔现场处置,以前要4小时搞定的事,现在45分钟就办完!
短短5天,它就完成了400平方公里的“空中巡查”。
“效率翻了8倍,漏检率不到1%。”当地公安部门连连点赞。
蓝天实验室的成立,是安阳把协同效应放大的最好例证。
彼时,安阳低空资源优势丰富,拥有3000米以下的自由飞行空域,4420平方公里以及3000米以下5G对空专网、覆盖1200平方公里,却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陷入“有资源缺创新”的发展困境,低空经济潜力难以充分释放。
“空域能飞、信号能通,但关键技术跟不上,好资源只能‘躺着睡觉’。”当地一位长期从事无人机产业的企业负责人坦言,此前安阳低空经济缺乏高水平科研平台支撑,自主研发能力薄弱,难以突破产业升级的技术瓶颈。
走新路,才能到达新地方。
2024年2月,安阳市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向锦武院士团队合作,建成全省唯一聚焦低空经济领域的省级实验室——蓝天实验室,成为安阳链接京津冀区域创新要素、破解无人机产业“卡脖子”难题的核心平台。截至目前,不仅开发出33个应用场景,更输出14项全国性标准,为区域协同发展注入强劲科技动能。
创新链只有实现彻底“破壁”,科技成果才能秒变“真金白银”。安阳在北京构建“双中心”科创格局:安阳(北京)离岸创新中心定向链接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20余家高校院所,充当“技术雷达”;启迪(安阳)科创中心搭建“转化车间”,推动实验室成果适配产业需求。截至目前,两地已发布安阳技术需求634项,260项精准匹配创新资源,116项技术合同落地转化。
智造链“聚势”,承接转移培育产业集群。近三年,安阳累计承接京津冀项目121个,总投资达1047.57亿元,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33个,覆盖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领域。
“不仅要‘引得进’,更要‘育得强’。”安阳市商务局局长赵留平说,通过“龙头企业+产业链”模式,华能、中核等12家央企落地,总投资299亿元;未势能源、铭镓科技等9个技术密集型项目扎根,推动产业向高端化跃迁。与北交所的战略合作,更让安阳省定上市后备企业达到93家,居全省前列,为产业升级注入金融活水。
文旅链“共情”,借势IP拓展消费市场。“在天津坐‘安阳号’地铁能看到甲骨文纹样,北京图书大厦有殷墟文创专柜——京津冀游客来安阳,像走亲戚一样亲切。”安阳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工作人员的话,体现了文化协同的温度。
近年来,依托殷商文化、红旗渠精神等世界级IP,安阳在京津冀开展高密度推介,签约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洹河殷墟夜游等项目,推出“研学专列”“文化体验周”,让“中华文明探源之旅”成为热门选择。
数据显示,目前来安阳的省外游客中,京津冀地区占比近三分之一,文化资源正加速转化为消费动能。
此外,在生态治理方面,安阳深度参与京津冀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成效直接体现在蓝天数的增长上:2024年优良天数达到226天,同比增加14天。在人才引进方面,安阳对京津冀人才的吸引力持续增强,2023年以来已从京津冀引入各类人才3403名,其中博士172人、硕士1037人。在这一引人引智的数字背后,是“领军人才+创新团队+项目孵化”模式的成功实践,正为安阳持续释放丰厚的人才红利。
一座城,激活区域协同发展
在全国统一大市场“棋局”中,安阳的破壁实践绝非孤立“落子”,而是河南以“一盘棋”思路主动谋篇布局的精彩注脚。
跳出单一城市视角,从全省战略来看,河南各地市正手握“特色王牌”,在协同发展的赛道上各展所长,共同为河南嵌入全国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的“坐标系”注入强劲动能。
作为河南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和核心引擎,郑州航空港区“连天接地”织就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立体通道网”。这套多式联运体系,不仅让“空中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协同并进,更能和安阳的装备制造、冶金建材产业精准“链”在一起:安阳的优质钢构件、精密机床,能借着郑州枢纽“快车”,一路直达全国市场且漂洋过海;而郑州的物流“朋友圈”、开放“大平台”,也为安阳产业升级送来“及时雨”,让两地从“各闯一片天”变成“携手闯江湖”。
“安阳的优质工业产品可通过郑州的枢纽网络快速辐射全国、走向全球,而郑州的物流资源与开放平台,也为安阳产业升级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与要素支撑,让区域产业协作从‘各自为战’转向‘抱团发展’。” 河南万庄安阳物流园常务副总经理闫伟明的话,道破了这种协作的“双赢密码”。
再看洛阳。抱着制造业的“金饭碗”,该市主动叩响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大门”——给传统装备制造装上“智能大脑”,让新材料长出“科技翅膀”,推动新能源产业跑出“加速度”。如今的洛阳,已是河南对接东部沿海先进制造业的先锋:其轴承产品能给安阳的钢铁“搭把手”,农机装备为全省农业“壮筋骨”,吸引高端人才、创新要素,成为全省产业升级的“硬核担当”。
南阳作为河南面向南方的“门户标兵”,紧踩长江经济带的“发展鼓点”。手里攥着中药材这张“特色牌”,南阳搭建起跨区域协作的“连心桥”:把中药材加工成“健康礼包”,送上长三角医药企业的“生产线”。这一“融”,南阳不仅打开了河南对接南方市场的“南大门”,更让全省产业布局形成“北有协同、南有联动”的生动局面。
从安阳的“破冰试水”,到郑州、洛阳、南阳等地市的“各显神通”,河南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过程,就像一场精彩的“交响乐”,奏出“1+1>2”的和谐乐章。
未来,随着各地市协同机制的“齿轮”越转越顺,河南必将攥紧全省资源的“拳头”,以更积极的姿态拥抱全国统一大市场。届时,“河南元素”将不再是产业链上的“零星点缀”,而是能在全国乃至全球的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中站稳脚跟的“关键角色”,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水”。
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