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个博览会上,观众在体验攀岩运动。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供图
在城市地标打一场酣畅淋漓的壁球、用遥控无人机在商圈踢一场“空中足球”、借登山助力机器人轻松打卡名山大川,往背包上别一枚徽章表达体育态度——9月14日在江苏苏州闭幕的2025中国体育文化博览会、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以下简称“两个博览会”)上,500余家参展企业单位用“体育+”展现出“体育聚能美好生活”的多元场景,这不仅是消费潜力的集中探查,更显现了中国“体育”打破精英叙事,加速进入大众生活的过程。
两个博览会举办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6个方面共20项具体举措,并明确到2030年,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体育企业和体育赛事,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7万亿元。
“《意见》出台,实际上是对2014年‘46号文件’的延续与升级,是在体育产业经历10年高速增长后,对国家体育消费和产业现状的深度回应。”首都体育学院休闲与社会体育学院前院长李相如表示,当下“十四五”规划即将收官,“十五五”规划正待布局,《意见》为未来5年体育产业规划指明了方向。从两个博览会上全方位呈现出的体育活力,恰能窥见这一宏伟蓝图的现实框架。
被“体育”激活的目的地
在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西南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的乌苏市初步尝到“体育+”的甜头。自去年7月起,乌苏市响应“跟着赛事去旅游”的号召,将体育赛事带入景区、街区和商圈。“我们才发现,赛事不一定非要在体育场馆里办,走出去之后,带动作用特别明显。”乌苏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孟莹表示,“一个孩子来参加比赛,常常能带动一家人来到乌苏。他们住下来、吃饭、逛景区、买特产,实实在在拉动了经济,尤其带动了四棵树大米、鸵鸟辣酱等农产品的销量。”

两个博览会上,观众在体验自行车运动。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供图
过去一年,乌苏共举办了39项1080场群众体育赛事,涵盖篮球、足球、自行车、冬季长跑、钓鱼、沙力搏尔搏克等项目,累计吸引参赛者和游客196万人次,带动餐饮、住宿、旅游等综合消费近9.8亿元。
体育赋能旅游的探索也在泰山这样的传统名胜古迹展开。在博览会山东展区,一款“登山助力机器人”吸引众多目光。设备采用人体工学框架和AI动态传感系统,能精准捕捉运动趋势,穿戴后可在登山时提供精准助力。
“泰山的很多风景坐缆车未必能感受到,我们希望更多游客能体验登山的乐趣。”泰山文旅集团登山助力机器人运营负责人李刚介绍,泰山景区于今年3月正式推出登山助力机器人租赁服务。整机仅重2公斤,能显著节省体力,帮助老年人、体力较弱者提升登山效率。目前景区已投入500台设备循环使用,半程租金80元,全程160元,“非常受欢迎”。
“这是我们第一次参加体育类的展会。”李刚说,虽然泰山是久负盛名的旅游目的地,但也得摒弃“优势思维”,积极应对山岳型景区的竞争,“我们得主动了解前沿信息,找到体育和泰山更好的结合点”。
在博览会现场不难发现,“体育旅游线路”几乎是所有参展单位的“标配”:西北的沙漠、东北的冰雪、西南的山地、东南的海洋,都能借助各式各样的运动实现深度抵达。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体育旅游市场规模已达1.79万亿元,增速超过27%。
“体育旅游正成为产业融合的典型代表。”中国旅游协会秘书长葛磊说,体育旅游的兴起背后有3股推动力:一是赛事带来情绪价值,激发全民参与;二是滑雪、徒步等户外运动拉动兴趣消费;三是人们渴望亲近自然,追求更深度的体验。
葛磊表示,从发展趋势来看,体育赛事与旅游的融合会愈发紧密。奥运会、世界杯、网球赛等国际顶级赛事,为旅游市场带来显著增量。今年火爆的苏超,将体育赛事转化为全民狂欢,“充分展现赛事经济多元化发展的潜力,以及借助旅游载体转化产业价值的无限可能”。
除了苏超,“浙BA”同样是现象级的草根赛事。主打“体育促消费”的浙江展区,“浙BA”元素随处可见,大屏幕上循环播放着赛场上火热画面,展柜陈列着赛事徽章、明信片、文化衫等周边,“浙BA”形状的冰棍和马卡龙色水杯更成为观众现场下单的“爆款”。
数据显示,自创办以来,坚持“全民参与、城市联动、促进消费”理念的“浙BA”,仅第一阶段(7月6日至27日)就举办赛事250场,带动文商旅体消费达6.03亿元,配套的体育文旅市集摊位数超1.1万个,第二阶段赛事将持续至明年春节,预计进一步推动“以赛促消费”迈上新台阶。
被“破圈”改变的“体育”
智能体育装备场景化、小众运动大众化,两个博览会上,体育以全新的形态和面貌诠释着体育文化的转变。
展区里的苏州市大众体育联赛无人机足球比赛聚集大量观众,几架迷你无人机在规定场地中穿梭,通过红外感应完成“射门”和“防守”,将航空科技与体育竞技完美结合。
“无人机足球是一项极易上手但极具竞技深度的新兴项目,能够锻炼青少年的手眼协调、团队协作和战术执行能力,还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对抗性。”苏州市第三青少年业余体校空模教练吕凯笑称,“学无人机的孩子,通常都训练到不想回家”。
吕凯注意到,《意见》在“扩大体育产品供给”部分,专门提出“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开展低空运动、航空模型运动、模拟飞行等低空赛事活动,促进低空体育消费”。这将显著加速项目普及和产业成长。“航空模型赛事不仅比人,还要比器材。”吕凯表示,无人机项目能带动从器材研发制造、培训教学到赛事运营、周边衍生品的产业链发展,有望成为未来赛事经济和体育消费中的一支“潜力股”。
同样具备发展潜力的还有壁球。凭借“场地需求小、搭建成本低、可单人练习”的优势,它获称“室内运动之王”。如今,这一项目正突破传统场馆限制,与城市地标、商圈、景区深度融合,尤其移动式全玻璃壁球馆的出现,更增加了该项目的场景适配性:埃及金字塔旁、英国伦敦地铁站等知名地标景点都曾成为赛场。
国家体育总局小球运动管理中心运动一部壁球项目主管李静表示,这种“灵活搭建”的特点,能让壁球快速融入不同消费场景,赛事进商圈可吸引客流,进景区能丰富旅游体验,进社区则降低大众参与门槛,天然具备与文旅结合的基因。且随着中国壁球装备制造水平持续提升,这些产品不仅满足国内需求,更已出口海外。
运动项目和文化的载体可以大到一座场馆,也可以小到一枚徽章。在国家体育总局装备器材中心展台,印有“中国国家队”的徽章、家居、文具、玩具等周边产品拉近了大众与竞技体育的距离。
以小小的徽章为例,它不仅能与“故宫猫”等其他文化IP产生火花,帮助体育“破圈”,也能在国际体育文化交流中占据“顶流”。展台工作人员表示,去年巴黎奥运会期间,不少奥运冠军等体育明星佩戴了徽章,进一步带动了徽章交换与收藏热潮,“兼具实用性与纪念意义的文创产品,让大众能以消费、收藏的方式支持国家队,同时助力体育文化下沉”。由此可见,一枚徽章的火热折射出了体育从专业保障向大众消费延伸的趋势。
如何让“体育”无处不在
如何让潜力成为实力,让热潮得以持续?
葛磊说,培育体育运动尤其是户外运动的兴趣消费,是挖掘新增量的关键。例如海南万宁打造冲浪小镇,培养众多教练,带动冲浪产业发展;各地滑雪场的兴起,也不断扩大爱好者基数,推动产业持续增长,“真正的消费动能一定来自人们的需求,而这种需求就是人对于情绪价值、兴趣消费以及健康生活的需求,体育运动跟旅游的融合会创造出这种疗愈经济的新形态”。
《意见》切中了转型要害。李相如认为,《意见》最大亮点在于供需两端协同发力,尤其供给端强调打造“好看又好办”的赛事体系,“‘好看’意味着受老百姓喜爱,‘好办’则要求操作便捷、成本可控”。而需求端则强调拓展消费场景,推动体育与旅游、文化、商业等深度融合,“体育不是孤立存在,只有融合才能创造更新、更便捷、更有趣的消费体验”。
此外,按政策规划,户外运动产业规模预计将达到3万亿元,占体育产业总规模的60%左右。李相如认为,“户外运动是未来最大增长点之一”。户外运动不仅限于传统登山,正拓展至海洋、低空、沙漠、草原等多维场景,尤其是海洋运动,“大众对海洋充满好奇,相关装备消费附加值极高”。在李相如看来,挖掘户外运动潜力,需针对青少年、中年、老年人不同群体提供适配项目,如青少年通过研学旅行参与,中青年是消费主力,老年人则更青睐公益性较强的近距离项目。
户外运动从业者的一大痛点是公共资源使用的高门槛。李相如坦言,《意见》落地过程中,跨部门协同是一大难点,“体育不再是体育管理部门一家之事,涉及文旅、林业、交通、公安等多部门,必须打破界限、协同推进”。目前有不少非体育领域企业开始涉足体育相关业务,却缺乏对体育应用场景和需求的了解,“需要我们体育部门主动合作”。李相如强调,体育将成为盘活资源、激活消费、联结人群的新纽带,“体育产业的未来一定是跨界的、融合的、开放的”。
本报苏州9月15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梁璇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体育+”如何让7万亿产业蓝图变现
9月14日在江苏苏州闭幕的2025中国体育文化博览会、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以下简称“两个博览会”)上,500余家参展企业单位用“体育+”展现出“体育聚能美好生活”的多元场景。
两个博览会上,观众在体验攀岩运动。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供图
在城市地标打一场酣畅淋漓的壁球、用遥控无人机在商圈踢一场“空中足球”、借登山助力机器人轻松打卡名山大川,往背包上别一枚徽章表达体育态度——9月14日在江苏苏州闭幕的2025中国体育文化博览会、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以下简称“两个博览会”)上,500余家参展企业单位用“体育+”展现出“体育聚能美好生活”的多元场景,这不仅是消费潜力的集中探查,更显现了中国“体育”打破精英叙事,加速进入大众生活的过程。
两个博览会举办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6个方面共20项具体举措,并明确到2030年,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体育企业和体育赛事,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7万亿元。
“《意见》出台,实际上是对2014年‘46号文件’的延续与升级,是在体育产业经历10年高速增长后,对国家体育消费和产业现状的深度回应。”首都体育学院休闲与社会体育学院前院长李相如表示,当下“十四五”规划即将收官,“十五五”规划正待布局,《意见》为未来5年体育产业规划指明了方向。从两个博览会上全方位呈现出的体育活力,恰能窥见这一宏伟蓝图的现实框架。
被“体育”激活的目的地
在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西南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地区的乌苏市初步尝到“体育+”的甜头。自去年7月起,乌苏市响应“跟着赛事去旅游”的号召,将体育赛事带入景区、街区和商圈。“我们才发现,赛事不一定非要在体育场馆里办,走出去之后,带动作用特别明显。”乌苏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孟莹表示,“一个孩子来参加比赛,常常能带动一家人来到乌苏。他们住下来、吃饭、逛景区、买特产,实实在在拉动了经济,尤其带动了四棵树大米、鸵鸟辣酱等农产品的销量。”
两个博览会上,观众在体验自行车运动。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供图
过去一年,乌苏共举办了39项1080场群众体育赛事,涵盖篮球、足球、自行车、冬季长跑、钓鱼、沙力搏尔搏克等项目,累计吸引参赛者和游客196万人次,带动餐饮、住宿、旅游等综合消费近9.8亿元。
体育赋能旅游的探索也在泰山这样的传统名胜古迹展开。在博览会山东展区,一款“登山助力机器人”吸引众多目光。设备采用人体工学框架和AI动态传感系统,能精准捕捉运动趋势,穿戴后可在登山时提供精准助力。
“泰山的很多风景坐缆车未必能感受到,我们希望更多游客能体验登山的乐趣。”泰山文旅集团登山助力机器人运营负责人李刚介绍,泰山景区于今年3月正式推出登山助力机器人租赁服务。整机仅重2公斤,能显著节省体力,帮助老年人、体力较弱者提升登山效率。目前景区已投入500台设备循环使用,半程租金80元,全程160元,“非常受欢迎”。
“这是我们第一次参加体育类的展会。”李刚说,虽然泰山是久负盛名的旅游目的地,但也得摒弃“优势思维”,积极应对山岳型景区的竞争,“我们得主动了解前沿信息,找到体育和泰山更好的结合点”。
在博览会现场不难发现,“体育旅游线路”几乎是所有参展单位的“标配”:西北的沙漠、东北的冰雪、西南的山地、东南的海洋,都能借助各式各样的运动实现深度抵达。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体育旅游市场规模已达1.79万亿元,增速超过27%。
“体育旅游正成为产业融合的典型代表。”中国旅游协会秘书长葛磊说,体育旅游的兴起背后有3股推动力:一是赛事带来情绪价值,激发全民参与;二是滑雪、徒步等户外运动拉动兴趣消费;三是人们渴望亲近自然,追求更深度的体验。
葛磊表示,从发展趋势来看,体育赛事与旅游的融合会愈发紧密。奥运会、世界杯、网球赛等国际顶级赛事,为旅游市场带来显著增量。今年火爆的苏超,将体育赛事转化为全民狂欢,“充分展现赛事经济多元化发展的潜力,以及借助旅游载体转化产业价值的无限可能”。
除了苏超,“浙BA”同样是现象级的草根赛事。主打“体育促消费”的浙江展区,“浙BA”元素随处可见,大屏幕上循环播放着赛场上火热画面,展柜陈列着赛事徽章、明信片、文化衫等周边,“浙BA”形状的冰棍和马卡龙色水杯更成为观众现场下单的“爆款”。
数据显示,自创办以来,坚持“全民参与、城市联动、促进消费”理念的“浙BA”,仅第一阶段(7月6日至27日)就举办赛事250场,带动文商旅体消费达6.03亿元,配套的体育文旅市集摊位数超1.1万个,第二阶段赛事将持续至明年春节,预计进一步推动“以赛促消费”迈上新台阶。
被“破圈”改变的“体育”
智能体育装备场景化、小众运动大众化,两个博览会上,体育以全新的形态和面貌诠释着体育文化的转变。
展区里的苏州市大众体育联赛无人机足球比赛聚集大量观众,几架迷你无人机在规定场地中穿梭,通过红外感应完成“射门”和“防守”,将航空科技与体育竞技完美结合。
“无人机足球是一项极易上手但极具竞技深度的新兴项目,能够锻炼青少年的手眼协调、团队协作和战术执行能力,还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对抗性。”苏州市第三青少年业余体校空模教练吕凯笑称,“学无人机的孩子,通常都训练到不想回家”。
吕凯注意到,《意见》在“扩大体育产品供给”部分,专门提出“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开展低空运动、航空模型运动、模拟飞行等低空赛事活动,促进低空体育消费”。这将显著加速项目普及和产业成长。“航空模型赛事不仅比人,还要比器材。”吕凯表示,无人机项目能带动从器材研发制造、培训教学到赛事运营、周边衍生品的产业链发展,有望成为未来赛事经济和体育消费中的一支“潜力股”。
同样具备发展潜力的还有壁球。凭借“场地需求小、搭建成本低、可单人练习”的优势,它获称“室内运动之王”。如今,这一项目正突破传统场馆限制,与城市地标、商圈、景区深度融合,尤其移动式全玻璃壁球馆的出现,更增加了该项目的场景适配性:埃及金字塔旁、英国伦敦地铁站等知名地标景点都曾成为赛场。
国家体育总局小球运动管理中心运动一部壁球项目主管李静表示,这种“灵活搭建”的特点,能让壁球快速融入不同消费场景,赛事进商圈可吸引客流,进景区能丰富旅游体验,进社区则降低大众参与门槛,天然具备与文旅结合的基因。且随着中国壁球装备制造水平持续提升,这些产品不仅满足国内需求,更已出口海外。
运动项目和文化的载体可以大到一座场馆,也可以小到一枚徽章。在国家体育总局装备器材中心展台,印有“中国国家队”的徽章、家居、文具、玩具等周边产品拉近了大众与竞技体育的距离。
以小小的徽章为例,它不仅能与“故宫猫”等其他文化IP产生火花,帮助体育“破圈”,也能在国际体育文化交流中占据“顶流”。展台工作人员表示,去年巴黎奥运会期间,不少奥运冠军等体育明星佩戴了徽章,进一步带动了徽章交换与收藏热潮,“兼具实用性与纪念意义的文创产品,让大众能以消费、收藏的方式支持国家队,同时助力体育文化下沉”。由此可见,一枚徽章的火热折射出了体育从专业保障向大众消费延伸的趋势。
如何让“体育”无处不在
如何让潜力成为实力,让热潮得以持续?
葛磊说,培育体育运动尤其是户外运动的兴趣消费,是挖掘新增量的关键。例如海南万宁打造冲浪小镇,培养众多教练,带动冲浪产业发展;各地滑雪场的兴起,也不断扩大爱好者基数,推动产业持续增长,“真正的消费动能一定来自人们的需求,而这种需求就是人对于情绪价值、兴趣消费以及健康生活的需求,体育运动跟旅游的融合会创造出这种疗愈经济的新形态”。
《意见》切中了转型要害。李相如认为,《意见》最大亮点在于供需两端协同发力,尤其供给端强调打造“好看又好办”的赛事体系,“‘好看’意味着受老百姓喜爱,‘好办’则要求操作便捷、成本可控”。而需求端则强调拓展消费场景,推动体育与旅游、文化、商业等深度融合,“体育不是孤立存在,只有融合才能创造更新、更便捷、更有趣的消费体验”。
此外,按政策规划,户外运动产业规模预计将达到3万亿元,占体育产业总规模的60%左右。李相如认为,“户外运动是未来最大增长点之一”。户外运动不仅限于传统登山,正拓展至海洋、低空、沙漠、草原等多维场景,尤其是海洋运动,“大众对海洋充满好奇,相关装备消费附加值极高”。在李相如看来,挖掘户外运动潜力,需针对青少年、中年、老年人不同群体提供适配项目,如青少年通过研学旅行参与,中青年是消费主力,老年人则更青睐公益性较强的近距离项目。
户外运动从业者的一大痛点是公共资源使用的高门槛。李相如坦言,《意见》落地过程中,跨部门协同是一大难点,“体育不再是体育管理部门一家之事,涉及文旅、林业、交通、公安等多部门,必须打破界限、协同推进”。目前有不少非体育领域企业开始涉足体育相关业务,却缺乏对体育应用场景和需求的了解,“需要我们体育部门主动合作”。李相如强调,体育将成为盘活资源、激活消费、联结人群的新纽带,“体育产业的未来一定是跨界的、融合的、开放的”。
本报苏州9月15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梁璇 来源:中国青年报
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