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商网
搜索
首页 > 商业聚焦 >正文

“苹果王子”助力高原小村“出圈”

中国青年报   |  安俐 杨月
2025-07-19 10:59:39

在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长湖镇阿着底村,村党支部书记普春林穿梭在果园里,忙着采收苹果。‌

普春林和村民一起通过直播销售家乡苹果。受访者供图

  在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长湖镇阿着底村,村党支部书记普春林穿梭在果园里,忙着采收苹果。‌阿着底‌是彝族撒尼语的汉译,其意思是“美丽富饶的地方”,这里的苹果“沐浴”着高原纯净的阳光,生长得格外红润饱满,种植面积超过1000亩的苹果树,已然成为阿着底村的经济“顶梁柱”之一。

  彝族小伙儿普春林是返乡创业青年。2017年,在县交警大队工作的他辞去工作,返回生养他的大山深处。彼时的阿着底村,虽坐拥“阿诗玛故乡”的文化IP和优质高原农产品,苹果、人参果等特产却因缺乏品牌和渠道“养在深闺人未识”。那时的普春林还拿不出一套完善的家乡特产营销方案,更多的是一腔孤勇,他觉得,总得有人先蹚出一条路。

  创业的艰辛远超想象。电商之路初启,普春林面对的是直播账号“冷启动”的尴尬,苹果上架后无人问津,他只能硬着头皮请亲友“捧场”。还有物流环节遇到的棘手困难:有一次,他辛苦采摘、打包好的十几箱苹果,因快递公司在转运环节中的疏忽而压坏了近半,他只能耐心地给客户一一道歉、退款。村民对他也产生了质疑:“年轻人瞎折腾,果子烂在路上,能成什么事?”

  挫折没有“浇灭”热情,“土办法”里也有智慧。没有专业团队,他自己扛起摄像机,化身“苹果王子”。镜头摇晃、光线不足的山间果园里,他戴着草帽,踩在泥泞的土地上,用最朴实的语言讲解种植技术:“我知道拍得不好,但真实最重要。”镜头之外,他还会带着村民一起练习直播,教村民如何在网上介绍土特产。他说:“我做得好,大家才愿意跟着做。”

  普春林明白,单打独斗撑不起一个产业。面对村民对新事物的疑虑和分散经营的低效,普春林意识到,要想把事真正干下去、干得稳,就必须建立具有共同收益机制的模式。“得让村民觉得干这事不是在‘帮你’,而是在‘帮自己’。”于是,他筹划起村集体经济发展,一方面鼓励村民把零散的果园整合进合作社,另一方面尝试将苹果打造成统一品牌,走“抱团发展”之路。

  汗水浇灌出硕果。如今,阿着底村的苹果年销量超100吨,年交易额突破150万元。“石缝里长出”的高原苹果,终于有了响亮的名号,人参果、辣椒等地方特产也随之远销北上广。

  “石林是阿诗玛的故乡,我想让更多游客来到这里,感受这种古老而悠久的民族魅力”,普春林的脚步并未停歇。他敏锐地捕捉到乡村旅游的发展潜力,将目光投向村民的房前屋后。最近几年,“庭院经济”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种利用村民自有院落及周围的土地,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乡村旅游等产业的经济模式,不仅能盘活闲置院落和土地资源,也可以为无法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提供家门口的就业机会。

  普春林找到了居住在阿着底村的云南大学退休教授李艾东,一起探讨村庄的发展规划。“李教授家院子的设计让人眼前一亮,来到这里,就像进入了一个童话世界。我想,如果我们村农户的院子都能美起来,再配合上周围独特的旅游资源,一定能‘出圈’。”

  获得李艾东的设计支持,普春林开始给村民做工作,“只要大家愿意拿出家里闲置房屋,我们免费给大家作设计改造”。村民们不理解,自家的房子闲置了这么久,有改造的价值吗?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普春林带着村民代表,来到“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矣美堵村参观学习。“那儿就像小而美的世外桃源,整洁的水泥路、时尚的布局设计、太阳能路灯贯穿全村……”矣美堵村的景象让普春林和村民们羡慕不已。

  观摩回来后,普春林带着村民们逐户清理村内乱堆乱放区域,申请资金为每户筹集30%的维修款,对村内的道路、绿化、风貌作了进一步提升。如今阿着底村通过提升改造,已逐步成为当地的“网红打卡点”,到阿着底村游玩的人也越来越多。

  普春林深知,吸引并留住那些“懂农业、爱农村、会经营”的青年,才是阿着底村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能。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力量助力乡村“活”起来、“兴”起来,让更多“燕子归巢”。

  “我们这的旅游痛点还是如何让游客能多停留,现在我们还在策划苹果节、火把节等各种节日活动,未来希望形成每周一次小活动、每月一次大活动的设计,吸引更多年轻游客来打卡!”普春林充满期待地说。

  实习生 戴雨霏 尹涛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安俐 杨月 来源:中国青年报

鉴于本网发布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因作者联系方式不详或其它原因未能与著作权拥有者取得联系,著作权人发现本网转载了其拥有著作权的作品时,请主动与本网联系,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我网将及时处理。

返回顶部